浙江:建设粮食生产“专区”稳粮保供

产生日期:2013-10-15 07:33      来源: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新华社信息杭州10月15日电(记者王政)三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粮食输入大省,浙江规划要在全省建设800万亩旱涝保收的粮食生产“专区”,保障粮食安全。三年来,浙江各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投入上百亿元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粮食生产“专区”已建成,粮食生产向此集聚,社会化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也让“种粮更简单”。粮食生产功能区既保现代人粮食供给,也保后代人粮食生产能力,显现出积极效应。

  ——规划建设800万亩旱涝保收粮食生产功能区

  尽管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农业发展方面看,仍然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村优质要素外流、农业有效投入不足、产业布局总体零散、经营主体能力偏弱、科技自主创新不强、鱼米之乡无“鱼米”,农业“非粮化”趋向明显。更揪心的是,浙江粮食自给率不足一半,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

  “粮食产量得稳住,生产能力要提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浙江开始深入谋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阵地。2010年初,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下发了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农业“两区”建设工程。

  农业“两区”是浙江农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个布局的设想是,在全省范围内创造性地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用园区建设模式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将人、财、物等农业生产要素都集聚在此。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直面“非粮化”倾向加剧这一突出问题,浙江计划通过8-10年努力,在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在这些功能区里,进行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并通过体制机制、生产方式的创新,改变浙江粮食生产乏力的局面。一方面稳定基本的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提升未来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即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总目标。”浙江省提出,要通过提升科技含量和增加各项投入,“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

  目标既定,浙江各地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各地迅速建立了一批面积较大、地力较高的粮食生产“专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不能被征占,除非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随着建设铺开,浙江省先后出台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建设等技术标准,确保建成一块,就发挥作用一块。特别强调,粮食生产功能区事关粮食安全,除非特别需要,否则不许征占。

  浙江省省长李强在今年9月参加“两区”建设现场会时强调,“两区”建设土地上要求集中连片,实现规模经营;基础设施要做到“三通一平”,还要发展智慧农业;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

  ——高标准高起点高投入粮食生产集聚效应初显

  一亩稻田投入3000元搞基础设施建设,会是什么样?记者在浙江象山县东陈乡岳头村粮食生产功能区看到,笔直的机耕路、永久性水渠、生物诱虫灯……各类设施一应俱全,田间的晚稻正在向百亩方亩产1000公斤冲刺。这片2000多亩稻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00余万元,是浙江农业“两区”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一个侧影。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表示,“两区”建设任重道远,不仅为了当代,更为了长远,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就意味着高投入,在“两区”建设上,浙江舍得花钱。三年来,浙江全省农业“两区”建设已累计投入201.75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8.6万亩,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00余个。

  以前,政府投入农业可谓天女散花、蜻蜓点水,形不成气候。“两区”规划确定后,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政府各个部门抛弃“门户之见”,围绕“两区”这一平台进行集中投入。省级财政除统筹农业类资金70%用于农业“两区”外,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奖代补资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资金、水稻集中育秧补贴、水稻生态补偿资金等,都集中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两区”并进,到底由谁来建?“谁来建”关系到谁出资、谁建设、谁验收、谁管护等一系列问题。浙江省提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如宁波市把“两区”建设作为“六个加快”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市财政每年用于“两区”的建设资金从2010年的6000万元增加到了目前1.4亿元左右。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县(市)区按比例配套,每亩补助1000元用于市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同时对功能区内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农机装备、“五统一”服务等进行补助。

  高投入正带来粮食生产“专区”的根本性变化,园区内实现了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金华婺城区、诸暨、宁波鄞州区等地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都建有高标准的机耕路、排灌设施等,农田地力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从品种、育秧、机插、机耕机收、统防统治再到烘干,全程实现机械化,并且由大户和粮食合作社承包经营。”史济锡说。

  聚力建“两区”,效益已显现。目前,全省1300余家县级以上农业农头企业、320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驻“两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规模经营,为传统产业注入科技、人才、资金要素。据统计,358.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产量比周边耕地平均高7.3%;21个省级农业综合区2012年产值达到73.24亿元,经济效益比周边平均高出20%以上。

  ——社会化服务等配套制度激活粮食生产“末端”

  改变的不光是基础设施,还有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农业生产正在迎来新变化:集中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大户经营带来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农业生产“末端”被激活。

  “谁来种地?”在现有条件下,农业的效益必须以规模作为支撑,其中土地流转是核心环节。一些老百姓怕土地流转出去收不回来,浙江借“两区”建设东风,在政策推动、制度设计上加大力度,鼓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股田制”,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大大推动了土地的流转。浙江强调,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主体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以此提升规模效应。

  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种植养殖,对资本、人才、技术的要求往往更高。而现阶段的农业主体大多数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素质较低,要实现自我服务难度很大。为解决这一难题,在“两区”建设中,浙江要求将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覆盖到每一个园区,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其载体是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宁波在要求每个主导产业示范区都建立1个以上社会化服务组织,每个粮食功能区内至少有一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已完成提升的43个粮食功能区内共组建粮食(粮机)专业合作组织83家,主导产业示范区内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浙江“两区”建设的成效明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这种公益性质的服务中心在浙江已经建成414个。在象山县有一个用工业理念打造的大塘港现代农业综合体,据该县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陈丽娇介绍,整个综合体分为一园四中心,投资已经超过1亿元,投资主体一是政府,二是企业。其中政府所投的是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公共服务中心等,而适宜于市场化经营的项目,则由企业投入并收益。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在建设“两区”过程中,通过政策激励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其中,带动效应初显。很多政府的公益性服务,往往被创造性地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了。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