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葡萄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治理多赢

产生日期:2013-10-15 05:58      来源: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新华社信息兰州10月15日电(记者张文静 郭刚)甘肃敦煌从1999年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葡萄等节水作物,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培训及基地建设等措施,其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主渠道,同时,敦煌也凭借葡萄产业将生态治理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葡萄产业发展,对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仍需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龙头企业等,为葡萄产业输液供养,引领葡萄产业发展。

  --葡萄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朝阳产业

  敦煌自发展葡萄等节水作物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全市目前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4万亩。今年葡萄销售已达14.3万吨,产值7.3亿元,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价格。

  敦煌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吉平介绍,敦煌光热资源充足、气候干燥病害少、拥有稳定的冰川融水灌溉,具有生产优质鲜食葡萄的优势。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优势使敦煌葡萄品质优良、着色艳丽、含糖量高,果品已远销重庆、成都、武汉、广州、拉萨、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新发展起来的红地球葡萄随着产量的逐年增加,销售市场也从原来的拉萨、西宁、格尔木等西部市场向广州、武汉、重庆等10多个城市拓展,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张吉平说,仅2012年,全市葡萄面积12.08万亩,挂果面积7.5万亩,年产葡萄11000万公斤,产值达到5.88亿元,农民人均葡萄收入632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170元的62.2%。葡萄产业已成为敦煌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敦煌市阳关镇发展葡萄产业已有40多年。2012年,阳关镇累计葡萄面积达两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99%,总产量达6400万公斤,销售收入1.28亿元,人均葡萄收入13800余元,建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葡萄生产专业乡镇。

  敦煌七里镇秦家湾村村民牛新军种了4亩红地球葡萄。如今,他家的葡萄园每年总产量控制在1万公斤左右,年葡萄总收入达4.5万元。

  敦煌发展葡萄产业除了能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外,还有重要的生态治理意义。敦煌市水务局局长邓巍介绍,敦煌各类用水中,农业用水是大头,比重超过一半,而葡萄是节水作物,能减少用水。

  据介绍,种植棉花单方水产值为2.5元,而种植无核白葡萄单方水产值为12.5元,种植红地球葡萄单方水产值是25元。因此,在缺水的敦煌通过因地制宜种植葡萄可提高单方水效益,用更少的水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政策引导等措施让葡萄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张吉平表示,敦煌葡萄产业之所以能做大做强,还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全面的科技培训等措施。当地政府自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制定出台了《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葡萄产业发展。

  同时,为了让敦煌葡萄“走出去”,敦煌市委市政府为葡萄产业“牵线搭桥”。近年来,敦煌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六届葡萄科学研讨会,五届中国·敦煌葡萄节以及全国鲜食葡萄鉴评会等节会,将葡萄产业发展与节会紧密结合,让葡萄登上大舞台,有效地扩大了敦煌葡萄知名度。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敦煌葡萄,当地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地政府先后与上海农科院、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先后完成了“葡萄有机栽培试验示范”“葡萄无公害几绿色栽培技术示范”等一些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面较大的科技示范项目,以提升葡萄质量。

  张吉平说,提升葡萄质量关键在于要有“稳、精、准”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敦煌重度重视林果科技推广、服务、培训等工作,助推葡萄产业发展。

  一是当地明确提出对葡萄新植任务不搞行政命令,只做指导性计划;制定了集中连片新植葡萄的开沟费、苗木费的优惠政策,调动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在种苗供应上,采取签订双向种苗供应保证书的办法,以确保苗木品种的纯度和质量,一方面与种苗供应商签订品种纯度、质量、数量保证书,另一方面与各乡镇签订保证定植面积、技术标准规范管理责任书;同时要将所供应苗木的产地、质量、供应商、葡萄种植户、种植面积等内容登记造册、备案查存,以保证苗木供需双方的责任和利益。

  二是全市、乡技术人员深入村组、田间地头现场示范相关种植技术。近年来,全市每年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均在450场次以上,培训的果农均在4万余人次。同时,敦煌制定出了适合敦煌及周边地区葡萄栽培的较为完整的成套技术,并将全套技术实地拍摄后刻录成光盘下发到葡萄种植户手中。

  三是在葡萄种植上,要求凡新植葡萄必须开沟,以确保栽一亩,成一亩,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从秋季开始,组织科技人员对开沟回填技术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各乡镇对新植葡萄地块进行开沟回填,同时登记造册,在苗木供应时,对未开沟的地块一律不予供苗,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生长。 

  --葡萄产业发展有“瓶颈”宜“对症下药”

  尽管敦煌葡萄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发展过程中仍有制约因素。

  张吉平说,果农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还不强,片面追求产量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剂量使用生长激素;二是花果管理措施落实不力、负载严重超标,造成树体营养失调、产量大幅下降,且与优质高效形成了对峙和威胁。更重要的是,目前标准化的科技措施落实仍然不到位,影响了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葡萄产业的科技含量。

  相关专家建议,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敦煌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走抓点示范、辐射带动的路子,建成一批区域优势比较大、思想基础比较好的葡萄生产专业村组和专业乡镇,加大葡萄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推动葡萄产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为葡萄产业输液供养。当地政府宜逐步把投资方向提高品质、优化产业和绿色有机的前瞻性方面转变,落实套袋、沟灌、控产、安全等措施,实行高标准建园、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大林果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三项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每年向林业科技推广单位解决一定量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引进推广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工作。

  张吉平说,引领葡萄产业发展也重在培育龙头企业,宜采取联办、合资、转让等形式,积极扶持和建立市场营销、精深加工、保鲜贮藏等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提高对葡萄产业发展的牵引力,借船出海,优势互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经济和技术合作,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联合体,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或多赢。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