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保障民生 保险业创新思维助力城镇化

产生日期:2013-06-08 01:09      来源: 新华社信息

  新华社信息福州电(记者李文卉 李延霞)记者近日在福建龙岩古田、泉州晋江、南平等地调研时发现,保险业发挥其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功能,创新思维支农惠农、服务民生,正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助力福建实现更高质量的城镇化。

  ——“三农”综合保险:政策性农险全面升级

  “我家房子去年7月的一个夜晚突然着火,全家人当时都在外地照顾生病的父亲,回家后看着仅剩一间没被烧塌的黑乎乎的小屋,心里真是不好受。”让龙岩古田镇五龙村村民廖厚生没想到的是,15天后保险公司送来了1万元的保险赔款。“原来是政府为我们投保了农房保险,这让我们全家都十分感动。”廖厚生说。

  实际上,农房保险仅仅是龙岩“三农”综合保险中的一项。

  据人保财险龙岩市分公司总经理陈贺介绍,人保财险围绕农民生产、生活、人身等方面的风险管理需求,推出19个农民“用得着、买得起”的“三农”综合保险项目,包括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服务。

  “通过‘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模式,实现行政系统、涉农系统与人保系统的有效对接,理清了各自的职责和行为边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保险覆盖面的快速扩大。”陈贺认为管理与机制的创新让“三农”综合保险实现了政策性农险的保障升级。据悉,古田镇是龙岩推出的首个“三农”综合保险示范区,2013年将实现全市123个乡镇全覆盖。

  ——“晋江模式”:外来务工人员也可参保的“新农合”

  作为被卫生计生委和保监会共同确定的全国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经办的4个典型模式之一,“晋江模式”曾在省内率先将未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城镇居民也纳入“新农合”范畴。现在,为进一步打破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分割和不同群体存在差异的局面,晋江“新农合”又把目光投向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

  晋江的县域经济竞争力长期居于全国百强县(市)第5至7位,服装、食品、印刷等产业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前往务工。据晋江卫生局局长许嘉丰介绍,目前晋江的外来人口数量高达110万,多于本地常住人口。

  “现在正在试点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新农合’,是为了提高务工人员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无差别化。”许嘉丰说,与本市居民相同,外来人员个人缴费标准也是70元/人,其余由晋江市本级财政补贴。 

  具体来讲,“晋江模式”实行“筹、监、管”相分离的创新机制,由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协调,挂靠在卫生局的农合管理中心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具体的业务工作则委托太平洋寿险负责。

  ——创新助推保险发挥社会“稳定器”与经济“助推器”功能

  今年3月20日南平重特大渡船翻沉事故发生后的30个小时内,人保财险南平分公司即支付了保险赔款150万元,给事故家庭送去了温暖。这项赔款来自于南平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在全市统保的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

  “南平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中小河流密布全市,常因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武夷山脉持续交绥形成静止锋,容易产生范围广、历时长的大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可以说是‘大灾三六九,小灾天天有’。”谈及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南平市民政局局长黄光炎告诉记者。

  在承保方式上,南平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的保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由市、县、区财政支付,户籍人口、持有暂住证或在南平务工、就学、居住满三个月的自然人,均为保险对象。

  为更好地服务城镇化建设,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保险业在福建省的创新,不仅包括险种的创新,比如针对“新泉州人”开展的外来工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等,也包括保险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助力农民在城市“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