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个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

产生日期:2013-05-29 00:59      来源: 新华社信息

  新华社信息石家庄电(记者林红梅)我国自2003年开展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十年来,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解决了1000个乡(镇)、1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的难题,并让1万个乡(镇)、27万个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9亿农民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局面,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广大农民称为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

  --10年总投资超1.7万亿元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显示,我国开展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十年来,全社会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超过1.7万亿元。与我国高速公路实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不同,如此巨额的1.7万亿多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主要靠的是各级财政的无偿投入。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28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农村公路现场会上介绍,10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其中,去年全年共安排中央投资48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车购税资金460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22亿元。全社会去年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145亿元,同比增长6.7%。东、中、西部分别完成投资845.7亿元、493.2亿元和806.1亿元。山东、四川、浙江、内蒙古的投资规模均超过百亿元。

  --建制村99.55%通了公路

  10年来,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92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34万公里。去年以来,以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增强整体服务功能为重点,组织实施了西部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县乡道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冯正霖介绍,全国去年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9.5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7.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和通沥青(水泥)路率分别达到99.97%和97.43%,通沥青(水泥)路率较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建制村通公路率和通沥青(水泥)路率分别达到99.55%和86.46%,分别提高0.17和2.42个百分点,新增1.4万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进一步提高,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三农”能力进一步增强。

  --落实养路责任主体

  建了农村公路谁来养护?冯正霖表示,各地在落实责任、筹集资金、建章立制、养护模式、监督考核和示范路创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继续落实责任主体,如贵州省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及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并签订责任书,吉林省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农村公路管养主体责任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浙江、重庆等地的乡镇政府全部成立农村公路管理站,确保农村公路有机构管理、有专人养护;二是稳定养护资金筹措渠道,如浙江省将日常养护资金纳入县乡本级财政预算,省补养护工程费用是规定费用的两倍;三是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在湖北、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之后,甘肃、安徽两省又出台《农村公路条例》,山西省在《公路管理条例》中增设农村公路章节,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四是不断丰富农村公路监管手段,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将考核结果与“以奖代补”资金挂钩,河北省开展农村公路田路分家,陕西省推行农村公路干线化养护理念等。

  --超91%建制村通了客运班车

  交通运输部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到去年年底,全国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9.34万条,年平均日发班次118.05万班次;3.54万个乡镇和57.32万个建制村通了客车,全国乡镇和建制村通车率分别达到98.17%和91.85%。山东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了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江苏省苏州市实施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全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