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策推动农作物种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产生日期:2013-04-07 01:00 来源: 新华社信息
新华社信息银川电(记者艾福梅)“十一五”以来,宁夏把农作物种业列为自治区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品种选育、良种推广、良种扩繁、供种保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宁夏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昼夜温差较大、光热充足、土壤肥沃,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最佳粳稻生产区、最佳马铃薯生态区、西北春小麦优势产区和“黄金玉米产业带”,发展农作物繁制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已列入国家“十二五”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
一是强化生产扶持。宁夏启动实施了农作物“繁制种百万亩发展计划”,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对小麦、水稻原种提纯复壮、杂交玉米、杂交蔬菜繁制种实施生产补贴;设施杂交蔬菜种子生产也纳入设施农业补贴范围。繁制种优势市、县要设立制种基地土地流转预备金,土地流转预备金应不低于本区域企业繁制种所需土地流转资金的50%,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制种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规模以上制种企业贷款融资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扶持范围;制种机械、加工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种子生产基地用水可优先调配;瓜菜制种基地需打井灌溉的,享受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二是落实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宁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免征增值税;对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种子生产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政策规定范围内,对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2年起,自治区财政设立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加大现有扶持种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启动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新品种区域试验与审定、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建设、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种子市场监管、海南南繁科研及鉴定基地建设等。同时,加大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育种科研投入,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自主选育并通过国家或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予以补助。
此外,从2012年起,宁夏启动实施玉米、杂交蔬菜等种子生产保险试点,每年试点10万亩。玉米保费由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制种企业和农户按40%、40%和20%比例分担,蔬菜、番茄、马铃薯保费自治区财政承担50%,其余保费由市县财政补贴和投保人承担,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优势凸现,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宁夏将农作物繁制种产业列为自治区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有力政策措施的扶持推动下,繁制种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态,目前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全区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61.2万亩,生产种子34959万公斤,繁制种产值154862万元,已初步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以杂交玉米、小麦、水稻、蔬菜、马铃薯等为主的产业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在固原市中河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记者看到,基地灌溉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大型喷灌设备如指针般徐徐转动,垂下的一个个喷头喷洒着水花进行灌溉。宁夏六盘山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生科欣喜地告诉记者,六盘山区气候阴凉,生产出来的马铃薯原种、原原种具有病虫害少、耐旱等特性,不仅销往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也受到广东、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的欢迎。
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速度也明显加快。近年来,宁夏累计引育农作物新品种(系)7400多个,审定、推广各类新品种197个,马铃薯、小麦、水稻、玉米品种分别实现了第四、五、六、七次更新换代;优质水稻新品种宁粳43号,荣获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成为享誉国内高端市场的大米品种;优质春小麦“宁春39号”深受西北春麦区欢迎。优良新品种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日益显著的作用。
优良品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小麦、水稻、玉米统供率分别达到35%、75%、100%;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种子市场监管能力逐步增强,种子质量合格率不断提高;良种科技贡献率达到43%,为促进全区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向型杂交蔬菜繁制种取得良好的效益。仅2011年,宁夏种子企业面向欧美、日本、泰国、韩国、印尼等国际市场,发展外销型蔬菜繁制种1.4万亩,出口辣椒、茄子、黄瓜、洋葱、菠菜等蔬菜种子700多吨,创汇1100万美元。与此同时,一大批优良瓜菜、玉米品种进入宁夏推广应用,为农业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作物繁制种产业待进一步重点扶持
虽然宁夏农作物繁制种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离建设“中国西部农作物制种产业区”的目标定位仍有一定差距,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建议,应对农作物繁制种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
首先,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应围绕杂交玉米、小麦、水稻、瓜菜、小杂粮等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农作物良繁育基地,每个基地规模控制在5000-10000亩。
其次,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要大幅提高宁夏农作物制种业竞争力,需加快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设。在种子生产优势区,依托重点种子加工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成果穗烘干等现代化加工生产线,以提高年加工能力、加工品质。
再次,农作物种子对仓储、运输等有较高要求,这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因此应建设集仓储、流转、交易种子功能于一体的种子物流配送交易中心。
第四,建设种子质量检验及信息体系。随着产业发展,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问题往往会逐渐呈现,严把质量关产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建议建设覆盖全区的种子质量监测网络和市场交易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