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信息分析·三农】首提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化绘“三农”主线

产生日期:2013-03-06 01:02      来源: 新华社信息

  新华社信息北京电(记者吴霞 陈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三农”工作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因此要“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胡跃高指出,在农业农村取得较好成绩并面临新形势的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着眼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长远发展,更加重视“三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报告中对农村土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以及城镇化等问题的强调正是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核心是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出现了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作法,比如强迫农民土地流转、无偿或低价征用土地、“被上楼”等现象,极大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只有切实保护农民以土地为基础的财产权利,才能严守我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两者是互不可缺的。”孔祥智说。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对此,孔祥智表示,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既是我国的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制度,也是充分尊重农户主体地位的表现。农民合作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源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广大农户集体智慧的创新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需要专业化、知识化的农民,但要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还须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益大于或等于外出打工所得收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表示,农业社会化服务本身就包含多方面内容,提倡服务组织的多层次化更是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除了一些以政府为主的公益项目外,完全可以利用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商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力量,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有序合理结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和继续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指出投入重点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胡跃高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逐步实现“同轨”,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卫生所、养老院、教学设施、农家书屋等都要跟上。另外道路设施、饮水工程、垃圾处理等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孔祥智说:“‘工农互惠’是这次报告首次提出的新提法,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他指出,在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形势下,曾提出“以工哺农”,但这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明显将以前的“输血工程”变成了“造血工程”,实现了双方共促发展的“新型工农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最后大篇幅地介绍了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思路,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强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胡跃高指出,无论是“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建设,还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都体现了今年的“三农”工作将更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这24个字,也给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原则。

  “改革开放后,我们有过城镇化急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农民收入低、土地价格低、污染环境代价低,造成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现在‘三低’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新型城镇化注定要朝集约化、质量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节约利用土地、保护乡村环境方面。”孔祥智说。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