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企跨区域开展高附加值农业合作双向效益显著
产生日期:2013-01-11 07:39 来源: 新浪农业
新华社信息天津电(记者毛振华)在干旱少雨的沙质土壤中种植农作物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困扰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大难题。天津一企业近年来通过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大面积种植菊芋,不但固土治沙作用显著,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为当地农民找到了一条退耕后增收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种养结合实现产业互补
天津巩实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程、贸易的综合型企业。为拓展企业多样化经营思路,2008年5月,公司总经理杜文军经考察选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内蒙古利民农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从事以种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
杜文军说,公司最初的主导产品是良种肉羊种羊,育肥羊,在2009年1月被乌兰察布市认定为当地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在传统养殖基础上,公司逐渐探索出“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以种植业为基础,实现秸草青贮,并逐渐扩大“种植--圈养--深加工”产业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养殖区+农户”的生态循环体系,利用动物粪便、植物秸草开发沼气能源、施用有机肥、生产绿色有机农牧业优质产品,探索“生态效益良好、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新牧区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公司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做大,实现了存栏基础种羊460只、牛300多头、青贮窖7000立方米,各种大中型农机具、养殖机械32台,产业化的第一年即实现出栏肉羊1000只及饲草料和农作物等产品。
不过在发展同时,土地瓶颈的压力也在逐渐凸显。公司所在地察右中旗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土地荒漠严重,十年九旱,降雨多集中在秋冬季,种植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
200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利民公司尝试利用退耕地试种菊芋300亩。菊芋别名洋姜,在我国种植范围极广,营养价值较高。它既是工业、食品、保健品和饮料的重要原料,也可做动物饲草。菊芋本身具有耐寒耐旱、抗风沙、繁殖能力强等特点,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理想植物。就是这次尝试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全新思路。
--种植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菊芋的种植给了贫瘠的土地以希望,利民公司充分利用退耕地,连年扩展菊芋种植面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从2009年开始种植的效果看,在土地贫瘠、未施肥,且全年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菊芋的茎干平均高度达到1.5米,每亩产草1500斤、块茎800斤。
杜文军认为,在当地开展菊芋种植主要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环境资源优势,种植地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数2986.2小时,昼夜温差大,周边5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拥有清洁的土地和地下水资源;二是土地资源优势,察右中旗有退耕地30万亩,农药、化肥残留物可以忽略不计,退耕地现有植物柠条和菊芋为互生植物,可以利用柠条带种植菊芋;三是菊芋具有耐寒耐旱能力强、抗风沙、良好的水土保持、繁殖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性,这些恰好利于在当地种植;四是可以与原有畜牧养殖产业链条互补,实现多样化的系统养殖思路。
“正是基于一系列优势,我们引进了优良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芋种植,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形成菊芋产业链。”杜文军说。
从2010年开始,菊芋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1650亩。其中喷灌圈下800亩,旱地种植850亩,试种了4个菊芋品种,亩施羊粪0.3方,中耕施钾肥每亩10斤。在全年干旱的情况下,旱地茎干1.5米以上,水地茎干1.6米以上,茎干青贮每亩达到1000公斤,共青贮1500吨,经济价值30多万元。此外,水地块茎亩产3000斤,旱地亩产块茎1000斤,块茎收获255万斤,按蔬菜价计算价值达到102万元,亩经济效益在300元左右。退耕地上终于种出了效益。
“目前我们的菊芋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750亩,今年计划再增加1万亩。以后以平均每两年增加1万亩的速度递增。”杜文军对于菊芋种植前景看好。
--提升附加值带动就业
在取得明显效益的基础上,公司通过提供技术,发展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探索在当地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低聚果糖、菊粉、饲料添加剂等产品。此举大幅度提高了菊芋的利用价值及加工深度,并带动了农民就业。
杜文军认为,菊芋种植深加工未来有两个主要方向,其中一个是低聚果糖、菊粉。可以以企业提供技术,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然后在当地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低聚果糖、菊粉、饲料添加剂等产品。不但能解决牲口饲料问题,减轻草场压力,并提供生态健康的添加剂。另一个方向是作为生物能源,为生物酒精的生产提供可能。
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公司从制种、种植、田间管理、起获过程中,安排当地季节工1000多人次,支付人工费超过百万元。同时利用技术、资金、场地等优势,辐射带动周边1000户农牧民从事育肥羊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到2015年发展计划,公司未来将逐步建成绿色、有机菊芋种植基地1万亩,建成青贮窖2万立方米,生产优质菊芋块茎、咸菜、生态醋、保健酒、有机全价颗粒饲料综合产业的深加工产业链条。
此外,依托菊芋种植、畜牧养殖,发展旅游接待、礼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组成接待合作社,销售菊芋特色产品,并逐步带动开发全区域30万亩退耕地,70万亩旱作地,为农牧民退耕后增加收入、稳定脱贫找到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