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声“老师”中感受快乐——记浦东新区农民培训教师陈杰
陈杰老师是浦东新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农技人员。陈老师来自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很深的感情。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是在为农服务的单位工作,进入区蔬菜站后,慢慢接触了农民培训,当起了农民的老师。刚开始上课时,陈老师在台上讲课还很不习惯。但刻苦好学、善于钻研、热爱农民的他,历经几年农民培训教学,早已得心应手,成为农民培训资深教师之一。
农民是一个弱势的群体,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这些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和新的技术需要农技人员去传授。一直感觉责任重大的陈老师经常思考:讲课如何被农民所接受?如何吸引农民积极听课?如何提高农民培训效果?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颇有借鉴的经验做法:
1、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的积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对当前推广的“四新技术”学深学透,才能在农民培训中讲的透彻,才能吸引农民接受“四新技术”。农民对知识的需求是很广泛的,这就需要农民培训教师不断地扩展学习范围,在学习中不仅要深度,还要广度,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2、加强实践,不断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在农技推广中,在生产技术上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不去着手解决,那么永远是问题。这就需要农民培训教师不管在生产实践中,还是在下乡指导中,做个有心人,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试验示范,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讲课中传授给农民朋友。
3、讲课要有针对性,培训要有实效性。任何一种作物的生长都有生产周期和关键农时,如果讲课内容没有针对当季的农作物,农民听课的兴趣与听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讲课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要有针对性,要有实用价值。尤其是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要重点培训。
4、与农民加强交流,丰富授课内容。农民在生产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一些问题通过农民之间的交流解决了,有一些他们没法解决。因此,陈老师注重与农民加强交流,在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农民提问,做到百问不厌,切实解决农民提出的实际问题,在农民的提问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农民的交流中,主动询问他们的生产情况,总结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分析提炼,督促自己去学更多的知识,在以后的讲课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丰富授课的内容;学一些农民的语言(比如“蚜虫”,本地农民叫它“油器”,来沪农民叫她“腻虫”),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增强农民听课的兴趣,加深他们的记忆,提高培训的效果。
每一次课后,都有农民朋友问一些问题,例如“陈老师,如何控制嫁接黄瓜的疯长?樱桃番茄怎么整枝?”,面对每一个问题,陈老师都会耐心的为他们解答,这时他感觉很快乐。特别是有一些农户听过陈老师的课,记住了他的电话号码,在生产中碰到问题,打电话问他,只要方便,他会为他们详细解答。电话里讲不清楚的,直接到田头实地查看并解决问题。陈老师说,学员的一句“陈老师,还好你来了,我懂了,我知道了,谢谢你”让他感觉无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