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创业 建设现代农业——记上海鱼跃水产合作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郎月林

产生日期:2007-07-19 07:17      来源:

    我是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在职科技人员, 82年从上海水产学校毕业,在水产养殖战线上工作已整整二十五年。现在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这几年主要做的一些工作和体会。

    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我当过鱼种场的场长,也做过一些行政工作,但一直没有脱离第一线的养殖工作。由于我们上海水产市场放开较为早,而面上的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就是青、草、花、鲢等,所以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亩利润只有300-500元/亩。1997年,我向单位领导提出停薪留职的要求,在获得同意后我就用家中仅有的一万元积蓄和其他二人共同承包了60亩水面。当年引进青虾养殖方法,由于当时青虾价格高,当年就获得十多万元的收成,周围的养殖户纷纷效仿,我们松江的青虾养殖面积,从零一下扩大到二千余亩,并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这对当时我们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看到第一次实践就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我充满了信心。九八年我就正式下海承包鱼场。

    开始时主要以青虾为主,后来相继引进了鲑鱼、黄颡鱼、花鱼骨、翘咀红鲌、河蟹等,品种越来越多,效益也就越来越高,而指导周围养殖户人数也是逐渐壮大。通过自己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再和以前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自己的养殖、管理水平就上了一层楼。我除了耐心细致地讲解养殖技术外,还帮他们解决苗种来源,优质饲料的采购以及商品的销售等。因此当每个丰收季节来临的时候,我听得最多的是“谢谢”二字。我知道那是种信任,是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看见他们满意的笑容,我感到了自豪,因为作为科技人员在这里我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2003年,白对虾养殖在上海发展迅速,但是苗种来源成了关键因素,因为光靠外边引进在数量、质量以及成活率都不能保障,因此我通过调查研究并取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我们投资50万元建起了松江第一家淡水育苗场,当年就向广大养殖户提供了优质虾苗2.1亿尾,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制定出了白对虾养殖操作规程,使养殖户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养殖户的欢迎。

    根据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养殖业必须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以科技为支撑、在管理中抓效益。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挥自己的优势,04年成立了上海鱼跃水产合作社。我们办社的宗旨是:提高社员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来达到社员增收的目的。我们鱼跃水产合作社从开始时的13户,发展成至今的53户,养殖面积从400亩,到如今的2800亩;产值从起步时220万到现在的2300万元;利润从原来的800-1000元/亩,到现在的1900元/亩。去年我们社员平均水面积达54亩,人均利润10.5万元,初步具备了规模化经营的雏形。

    目前我们合作社拥有加工贮藏冷库600吨,二年来共加工白对虾875吨,帮助社员销售白对虾2200吨,销售收入达4400万元,通过冷冻加工一方面减少了社员在集中上市时价格上的损失,同时又可以反季节销售,每亩又可增收300-400元,因此普遍比面上增收15%左右。在冷库加工期间,使用当地务工人员达110人,平均以每人3个月时间计,务工人员创收就达40多万元。

    我们合作社拥有淡化育苗场1000平方,三年来共销售虾苗11亿尾,其覆盖面积达1.5万亩养殖水面,解决我区40%的白对虾苗种。为了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合作社三年来共向社员提供了集中采购的优质饲料1200吨,为社员减少支出36万元,以及安全药物130吨。

    合作社每年在产前、产中及产后阶段为社员举办健康养殖培训,针对各阶段的特点,聘请资深专家讲解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要点,同时社内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第一线进行实地辅导,使社员直接使用新技术、掌握新方法,充分发挥了科技是生产力的作用。合作社创办期间,科技人员下乡工作达350人次以上。

    为了合作社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今年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五名大学生。我们设想还要和科研单位合作,讲科学、求高效、创品牌,今年准备创出生态型大闸蟹品牌,目前工作正在顺利地进行中。

    这几年,我虽然做了一点工作,有了一点成绩,但我认为这是我对社会应尽的回报,这就好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样,但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我觉得很惭愧,我只能把它当作是一种鞭策,来激励我更努力地工作,为更多的社员致富,为建设上海新农村作更大的贡献。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