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晚高峰:秋收季来了! 松江大米开镰收割!

产生日期:2020-09-02 13:53      来源: 新闻综合

img_1

城事晚高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暑热还未散去,就早早迎来了秋收的喜悦。今天(9月2日),在松江叶榭的同建村,松江大米第一茬开镰收割了 松江自古就是江南的“鱼米之乡”,上世纪50年代,松江水稻栽培专家陈永康选育的“老来青”,以米质好、口味佳闻名沪上。此后,松江又引进多个优质品种进行培育,2014年松江大米,成功获评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这可是沪上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买好米到松江”成为上海市民“舌尖上的记忆”。 今天,松江大米开镰了,意味着过不了多久,最新鲜、清香的新米就能端上大家的餐桌了。晶莹剔透、柔软、有弹性的大米饭,你是不是很期待呢? 闻到米饭的香味,还得再等几天,不过今天就可以跟随我们的镜头,先去开镰现场,看一看满眼的金黄色,听一听收割机的轰鸣声。 (实况) 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阵阵稻香。看着一台台收割机驰骋在稻田里,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也能感受到松江农民的喜悦之情。 刚才说到“国字号”的松江大米,可是名声远扬了,得益于黄浦江源头水的滋养,品质很好。但是刚刚我们看到这第一茬开镰的松江大米更为特别,因为它们还被称作稻鸭米。 稻鸭米,顾名思义就是水稻与鸭子共生嘛?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下面就请今天在收割现场的新闻坊记者夏怡然来给我们家介绍一下吧。 记者出镜:我现在所在的地方。。。一亩要用多少只鸭子? 还卖了个关子,考考我们。想一想,这稻鸭米不就是在稻田里放一群鸭子,鸭子爱吃虫,鸭粪就是有机肥,让它们自由生长,那自然是放的鸭多一些更好,让稻田里的肥料足足的,多养一些鸭那经济收入也能增加呀! 真的是越多越好吗?稻田里养鸭,可以松动土壤,除去杂草和虫子,可是放多了,虫子不够吃怎么办,会不会反而毁了秧苗呢?我们还是跟着农场主孙红荣,听听他的种植经验吧? (稻田画面)上海鑫叶农业专业合作社经理孙红荣:稻鸭米从明朝后期就已经开始,不是说把鸭子放进稻田里就是稻鸭米,而是利用自然规律,利用鸭子的习性来解决农业中的难点痛点。稻鸭米采用的是机插秧的方式,因为行距要比较大,18-24厘米之间,便于小鸭子在里面游动,每亩地基本上放10到15只,你看我们这个水稻行距,要比一般的机器播要大得多。 原来鸭子投放的密度,还要考虑对秧苗的保护和除虫效果,而这位说起稻鸭米如数家珍的中年人就是孙红荣,这200亩的稻鸭米田,是他花了8年心血培育的。 上海鑫叶农业专业合作社经理孙红荣:这个(鸭子)放的时间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既有利于这个水稻的减肥减药,又有利于这个水稻的品质提升,而且产量基本不影响。 侃侃而谈的孙红荣,并非什么农业专家,而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家庭农场主。今年47岁的他可是计算机本科毕业,当年村里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后来,孙红荣还曾担任一家知名饲料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是从那时起对农业产生了兴趣。 孙红荣:(当时)天南海北到处跑,然后看到在当时一个食品安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三聚氰胺、牛奶、生姜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那么我想我自己搞个农场,搞个比较生态的、健康的,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回到农村。 孙红荣父亲孙希康:叫他们念书,辛辛苦苦,读书读得“书包翻身”,考出去结果还是回来种田,后来他坚持,我给他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坚持,会有收获的,这点一定不能让步,自己要去努力。 2008年,适逢松江推出一整套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在家人的支持下,孙红荣包下了自己村小组的100多亩地,成为松江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 孙红荣:边学边做,慢慢地摸索,当然还有我周围的人,包括我老父亲啊,我的周围的这些前辈们在传统农业方面,他们给我普及(知识),然后我通过大量的书籍的学习,来掌握农业的知识。 孙红荣的思路就是通过建立生态循环,种植有机水稻。2008年,孙红荣就向松江区农委申请,水稻收割后不种二麦,改种红花草。虽然短期减少了经济收益,但红花草是天然的固氮剂,可以大大增加土壤肥质。这个做法也为他后来种植稻鸭米打下了基础。不用化肥、工厂化育秧。2012年稻鸭米上市,不仅品质更优,而且能提早一个月上市,率先抢占市场。看似成本高、投入大、产量少,但是经济效益却比传统方式高出两倍多。 孙红荣:我们早上市的大米价格明显比人家要高,每亩要比人家高两千块到三千块左右,那么另外一块,就是说我们的鸭子,因为鸭子也是作为一个售卖的状态,这个鸭子的口感特别好,所以这个每年都是人家抢,这个预订早已销售一空。通过稻鸭共作的方式,大米的增收跟鸭子的销售相当火爆,然后每亩地的增收额超过三千块。 2012年,孙红荣又和村里另外两户家庭农场主,共同成立了上海鑫叶农业合作社,经营的粮田达到了750亩,专门培育稻鸭米和松江大米,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如今,孙红荣又在打造一款“富硒米”,让自己的大米进入中高端市场。背靠上海大都市,发展精品农业,孙红荣在摸索中前行,始终初心未改。 孙红荣:一个是因为我喜欢这样一个休闲的农村生活,另一个是可以带动周围的家庭农场一起致富,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新闻坊记者夏怡然、刘青、沈一帆报道。 看了故事,我们肃然起敬啊!孙红荣学历高、学习能力强,又能像父辈一样勤恳劳作,一定能在稻米生产上大有作为。 是的,这些年来孙红荣还带领村里的农民一起投身生态种植,他的农庄也越来越大。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新式农场主,又在自己的农田里尝试起智能化的田间管理。比如,在田间安装高清摄像头,接入远程监控网络,这样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对田里的水位高低、病虫情况全程掌控。 几年前,他还组建了无人机飞防中队,不仅为自己的农田作业,还能为其他家庭农场提供服务,自然大受欢迎。 (无人机操作画面)孙红荣:因为当时真正一线这些劳作的人都是在70岁以上,那么5年前我就考虑到这样一个现状的话,假如没有机械化科技的引入,你没办法去解决我们植保的问题,所以五年前,我是松江第一个组建了一个无人机的飞防中队。 (无人机飞行画面,带实况声)如今,高温天高强度的施肥、防治病虫等作业都已交给了无人机。自用之余,孙红荣的无人机中队还为其他的家庭农场提供服务。 孙红荣:我们一个无人机就能一天作业基本上在三百亩到四百亩,那么现在这个飞机,随着科技的发展,飞机的效率越来越高,一天基本上在五百亩到六百亩左右。 现在,孙红荣的农场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80%以上。 孙红荣:现在基本上是除了锄草这一块,还是要传统的人工来做,其余的都是全部机械化了,从这个育秧,从插秧,从植保,从产后的收割,包括烘干,加工,甚至运输都是机械化。我们以前大体在2008年2009年统计过的一亩地的劳动力当时是要4个工,那么现在可以说是0.5个工,大大节约了用工量,提高了效率。 早在2014年,孙红荣就为自己的大米建立了同城配送系统,目前固定客户有60多个,购买稻鸭米消费年卡的有一百多家。最近,在镇里和村里的支持下,孙红荣把自己合作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同建村的12户家庭农场,经营粮田达到了两千五百亩,帮助村民一起进行绿色生态种植。 合作社成员寿士权:之前就是种稻谷卖稻谷,收入可能欠缺一点,加入合作社以后,最直接的就是收入增多了,现在还在帮其他合作社打打飞防农药之类的。 孙红荣:也希望带动更多的农户让他们去增收,现在我们是等于帮他们是托底销售,让他们平均每亩地增收两到三百元。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涉足农业,这样的话大家聚集我们的智慧,把我们一个是什么更生态、更健康的食品能够让更多的这个市民来选购来选择。新闻坊记者夏怡然、刘青、沈一帆报道。 为了促进生态种植模式在全区、全市推广,为了提高全村家庭农场的种粮效率,孙红荣一直在尝试、在创新。他愿意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田野上追梦到老。 在上海,像孙红荣这样的新式农场主越来越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前程无限、大有可为。今年松江大米的种植面积已达5万4千亩,比去年增加了7000亩,预计今年增收3500吨,总计能为上海市场提供2万7千吨松江大米。我们期待着新米能尽快上市。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