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水稻栽培技术意见

产生日期:2023-05-10 09:56      来源: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市水稻生产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的总体要求,突出粮食稳面积、攻单产、增效益的总体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技术集成,以点带面,切实推动本市水稻生产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优化品种结构,科学搭配茬口

今年市郊水稻种植面积预计135万亩左右,80%以上茬口模式为“绿肥-稻”、“冬耕养护地-稻”,其他为“麦-稻”、“油菜-稻”或“经作-稻”等。针对市郊水稻生产绿肥茬面积多,早茬口比例高等特点,各区应充分利用早茬口季节优势,合理选用优良品种。品种结构上,应重点围绕稳“国庆稻”、扩杂交稻和优质食味稻、压常规优质稻的目标,按照市、区水稻主导品种推介目录,引导种植户选用品质优、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种植方式上,全市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穴(直)播、人工(无人机)直播栽培面积预计分别为45万亩、80万亩和10万亩,尽可能扩大机械化育插秧种植比例,实现水稻早、中、晚品种与茬口模式、种植方式的合理配置,力求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方式连片种植,早中熟与晚熟品种结构比例为5︰5左右。

建议:早熟“国庆稻”选用“松早香1号”、“沪早粳193”等优质早熟中粳类品种,并与绿肥茬口相搭配,采用机插栽培;中晚熟常规优质稻品种,选择“松香粳1018”、“南粳46”、“青香软粳”、“银香38”和“闵粳366”等,优先选用绿肥茬口,采用机插或机穴播栽培;晚熟类高产优质品种,杂交稻重点推广“花优14”、“秋优金丰”,示范推广“申优28”等,宜选用绿肥或冬耕养护地茬口,采用机插栽培,有条件的区域也可采用机穴播栽培。常规稻重点推广“秀水134”、“沪粳137”等,并视茬口条件定种植方式,早茬口田块优先采用机穴播栽培,迟茬口田块可与机插栽培相匹配,力求早播早栽,以充分发挥迟熟品种增产潜力。

二、强化精细整地,提高机械耕整地质量

整地质量是确保播栽和栽后管理质量的一道关键环节。各区应及时组织机械力量,切实加强绿肥作物翻埋还田和部分油菜、麦子抢收、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水稻播栽前机械耕整地等工作,强化精细化、标准作业,提高机械耕整地质量。对于冬作蚕豆、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应在盛花至初荚期,约4月下旬及时进行机械翻埋还田,先干耕或犁翻,力求不漏耕,耕深一致,日晒3~4天后及时灌水,促进秸秆腐解,也便于养草灭草措施落实,减少后茬稻田杂草基数;对于冬耕养护田块,应结合养草灭草措施落实,在水稻播栽前,提前进行旋耕、灌水,提高养草灭草效果;对于油菜、麦子田块,应在抢收腾茬后及时进行秸秆机械还田和机耕、灌水,尽可能延长秸秆腐解时间,减少对后茬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同时,根据后茬水稻作物不同种植方式、播栽时间,并按照机插秧或机穴播耕整地技术规程,及时进行“一耕一耙”或“二耕一耙”机械作业,力求田块平整一致,泥头软硬适中,高低落差控制在3cm左右。并做到随耕随播,以提高播栽质量,减少稻田前期杂草滋生风险。

三、坚持适期播栽,合理播栽密度

针对上海市郊水稻生长期气候特点和主导品种特征特性,以“前期保安全出苗,中后期避高温抽穗、灌浆,后期保安全结实成熟”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坚持适期播栽,合理播栽密度。

——对于“国庆稻”品种,充分利用绿肥或冬耕养护地早茬口优势,优先采用机插栽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5月初,移栽期为5月中旬;亩栽密度1.8~2.0万穴,基本苗10~12万/亩。选用机穴播栽培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10日前后,可视气温条件而定,力求播后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0℃左右,最低气温不低于15℃;每亩播种密度2.0万穴左右,基本苗12万株左右。

——对于早中熟晚粳类优质稻品种,特别是用于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的,建议与绿肥茬匹配,优先采用机插栽培,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移栽期6月5日~6月15日;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株;对于个别稻瘟病抗性较差的品种,建议适当推迟播种和栽插;选用机穴播栽培的,适宜播种期为6月上旬;每亩播种穴数1.8万穴左右、基本苗10万左右。

——对于迟熟类高产优质杂交稻或常规稻品种,可与绿肥茬或冬耕休闲地等茬口匹配。生育期相对较长的杂交稻品种,优先选用机插栽培,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移栽期为5月底~6月初,每亩栽插密度1.6万穴左右、基本苗4~5万株;常规稻品种,播栽期可适当推迟1星期左右;每亩栽插穴数1.8万穴、基本苗8万株左右。采用机穴播栽培的,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6月上旬,每亩播种密度,杂交稻1.6万穴左右、基本苗4~5万株,常规稻1.8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株。

四、科学肥料运筹,提高肥料利用率

按照稳产增产、绿色高效和加快推进稻米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品种、栽培方式和茬口条件,结合市郊水稻生产不同技术模式合理运筹,足施有机肥、减少氮化肥,推进有机与无机相结合肥料运筹技术,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切实加强肥料运筹技术的分类指导,努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氮化肥利用率。

——对于“卖稻谷”为主的水稻种植区域或田块,全生育期亩氮化肥施用总量(折纯氮)不超过20公斤,前期与后期氮化肥比例不高于8︰2;氮(N)、磷(P2O5)、钾(K2O)养分配比1︰0.2︰0.2左右。

——对于绿色认证和“卖大米”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化生产区域或田块,应结合水稻生产技术模式差异,采用不同肥料运筹方案。对于以“绿肥-稻”、或“冬耕养护地-稻”为主要茬口模式的,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休养轮作型”水稻种植区域或田块,要求全生育期总氮化肥用量(折纯N)不超过13kg/亩;前期与后期氮化肥比例不高于8.5︰1.5;氮(N)、磷(P2O5)、钾(K2O)养分配比1︰0.25︰0.3左右;对于以禽畜养殖与优质稻生产相结合,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农业型”水稻种植区域或田块,要求全生育期总氮化肥用量(折纯N)在13~16 kg/亩;前期与后期氮化肥比例不高于8︰2;氮(N)、磷(P2O5)、钾(K2O)养分配比1︰0.3︰0.3左右。

具体肥料运筹技术如下:

1、基肥。以施有机肥或缓释肥、复合(混)肥为主。每亩基施商品有机肥500~1000 kg,或畜禽粪污液肥8~10 t,或施经腐熟的畜禽粪便堆肥1.2~1.5 t。对于以“冬耕养护地-稻”为茬口模式的田块,有条件的区域也可与水稻机械化种植同步侧深基施缓释肥20~30 kg或折纯氮量相等的复合(混)肥;对于以“绿肥-稻”为茬口模式的田块,在足施有机肥基础上,每亩增施尿素5~10 kg,以促进绿肥腐解。

2、分蘖肥。以施尿素为主。原则上分2次施用。第1次在机插秧苗活棵或直播稻秧苗3~4叶期,每亩施尿素5~7.5 kg;间隔7~10 天追施第2次分蘖肥,每亩大田施尿素8~15 kg。对于“循环农业型”或实施同步侧深施肥的区域或田块,可在水稻4~5叶期,一次性追施分蘖肥尿素12.5~15 kg。

3、长粗肥。以施复合肥为主。应结合水稻搁田控苗措施的落实,在最后一次重搁田前施入,每亩施三元复合肥(15-15-15)8~15 kg,要求带肥搁田。对于“卖稻谷”田块,可少施或不施长粗肥,以后期直接施穗肥方式满足水稻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4、穗肥或粒肥。以施复合(混)肥为主。提倡1次施用,以施“促花肥”为主,宜早不宜迟。一般要求在主茎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迅速伸长,约倒3叶露尖时施入,每亩施复合(混)肥5~10 kg,折纯氮约1~3kg。对于不使用穗肥的田块,可根据后期长势长相,在孕穗初期或扬花后期进行根外追肥,叶面喷施有机水溶肥料、或氨基酸水溶肥、或复合微量元素肥等。对于“国庆稻”品种,或“卖大米”的田块,不提倡使用穗肥,或少施、早施穗肥。对于高产攻关田块,可适当提高磷、钾肥比例,穗肥建议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

五、做好水浆管理,提高肥水管理协同效应

围绕水稻生长各阶段需水、需肥规律,切实加强水稻全生育期水浆管理,重点突出肥、水、气协调管理,实现以水调肥、以水控草、以气促根,促进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

1、播种至幼苗期。对于机穴播或直播栽培田块,强调无水层播种、干(晒)出苗(表面干、下部湿润);2叶1心期后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3叶后建立浅水层。对于机插栽培的田块,育苗阶段强调机械播种、湿润育苗,幼苗期以灌平沟水或跑马水为主,做到视天气管理;2叶1心后干湿交替,促根系生长;栽插前排水蹲苗,防止盘土含水过高影响起秧和栽插。

2、有效分蘖阶段。坚持浅水勤灌促分蘖的技术路线,兼顾以水封草措施落实,实施间隙灌溉,切忌长期灌水或淹没心叶,实现以水调肥、以水控草、以气促根,肥、水、气协调管理,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和健壮生长。对于机插栽培的,强调薄水浅插,浅水活棵。

3、无效分蘖至抽穗阶段。无效分蘖阶段重点是搁田控苗。对于机插栽培的田块,采用够苗期搁田,即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苗时开始搁田;对于机穴播或直播栽培的田块,当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苗80%时脱水搁田;要求先轻后重,分次搁成,控制无效分蘖。

幼穗分化阶段,应采用干湿交替、间隙灌溉方法,保持田间水气协调;剑叶抽出期保持浅水层;抽穗前脱水轻搁2~3 天,以促进抽穗整齐。

4、抽穗至结实成熟阶段。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坚持间隙灌溉,做到浅水潮潮清,先湿后干;成熟后期防止断水过早,在收割前7~10 天断水。

六、加强病虫草害监测,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按照绿色生产发展要求,结合本市水稻主导品种、主栽方式,及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监测,精准预报,科学防治,减少大田防治用药次数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强化前期农业措施,降低田间病虫基数;选择性应用灯诱、性诱等物理措施辅助防治;关键时期,选用生物药剂或高效环保农药开展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切实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同时,针对近年来稻田杂草、杂草稻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的趋势,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重点,切实加强种子精选、养草灭草、以水控草、以苗压草、水旱轮作、改直播为机插、人工拔草,以及前期药剂封闭处理等措施的落实。具体各阶段防治措施和方法按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布稻田杂草、杂草稻防控技术方案(沪农技[2023]6号)执行。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二〇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