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草莓”如何走好都市农业发展路径
产生日期:2025-02-21 13:57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记者 许怡彬 刘晴晓 施勰赟 赵一苇
当城市的天际线刚刚泛起第一缕晨光,莓农们便已陆续踏入大棚,开启了一天的草莓采摘工作。此时正值初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凉意。然而,走进沪郊的草莓大棚,却是暖意融融、果香扑鼻,一颗颗饱满的草莓挂在枝头,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诱人。莓农们穿梭在田垄间,双手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派生机勃勃。
“大城市、小农业”是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的独特现象,草莓作为深受上海市民喜爱的经济作物,正以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农业形态,在沪郊生根、发芽、蔓延、生长,据《上海市草莓行业2024—2025年全产业链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分析报告》显示,近三年,上海郊区草莓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2.4万亩左右。
从田间到指尖,这“一颗草莓”既保有泥土的温度,又懂得聆听城市的心跳,用每一次品种的探寻、技术的革新、模式的创新,丈量着传统农耕与现代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书写出属于超大城市特有的田园叙事诗。
寻找更好吃的草莓
怀揣着对美味草莓的执着追求,上海草莓种植户们从未停下探寻的脚步,为了寻找更好吃的草莓,不少科研机构和合作社都积极投身于草莓品种的试种和品种创新。
说起上海的草莓,就不得不提“白鹤草莓”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作为全市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草莓品牌,白鹤草莓是青浦区白鹤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市也是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平均每三颗上海地产草莓中就有一颗产自白鹤镇。据白鹤镇农业服务中心介绍,目前白鹤镇草莓种植面积已逾6000亩,规模化生产超80%,年产量超过1万吨。
被正式授权使用“白鹤草莓”国家地理标志的上海红鹤蔬果专业合作社,专注于草莓种植与销售,是上海第一批草莓种植户之一,其“红颜”“申馨”“雪里香”等多个优质品种的草莓以软糯的口感和浓郁的果香著称。
“这片立架区域是新品种试种区域,现在试种着十几个新品种。光这一排就有四个品种,都有立牌标识用来区分。”合作社理事长沈林华拥有40余年草莓种植经验,岁月没有磨灭他对草莓事业的热爱,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保持着对新品种的探寻,种出更好吃的草莓,是他平生追求的目标。“我一直出去参加草莓品鉴会、推介会,多出去走走看看,听听行业内外的声音。下一步,我们会选种一个形态口感类似‘红颜’的品种——‘宝珠’,但上市期会早于‘红颜’大约20多天。”
从全市的草莓品种来看,上海种植的草莓品种主要为“红颜”和“章姬”,占种植总面积的95%左右。青浦地区以“红颜”为主栽品种,而在浦东新区则主要种植“章姬”。“章姬”,俗称“奶油草莓”,其果实呈圆锥形,色泽红艳有光泽,果肉粉白,口感柔软细腻,风味极佳。
为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市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引进草莓特色新品种,筛选出“粉玉”“香野”“梦晶”等一系列优质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浦东自主选育的草莓品种“雪宝”。近年来,该品种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
“我们花了六七年的时间选育‘雪宝’。”位于浦东的上海莓完莓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理人黄志军介绍道,最开始是用从“红颜”突变株里筛选出的“京郊小白”、日本品种“香野”和欧美品种进行多次杂交,获得一个白草莓中间体,最后与“雪兔”进行杂交,经过多轮选育,最终让“雪宝”问世。
宝山罗泾镇的自然草莓园,除了种植常规的红色草莓品种外,还有白草莓、橘草莓和深红色的黑草莓,颜色多样,香味各异,为前来采摘的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据基地负责人葛文介绍,基地当前共种有“京郊小白”“越秀(10)”“申怡”“浙莓8号”等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独具特色。“京郊小白”是自然草莓园的主栽品种之一,口感软糯清甜,带有浓郁的蜜桃香气,曾荣获中国精品草莓擂台赛金奖;源自浙江的“越秀(10)”果实个头较大,甜度可达15度,受市场欢迎;由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申怡”,果肉弹性佳,适合喜爱脆甜口感的消费者,“黑珍珠”外表如其名,果色呈红紫色,是富含花青素的新品种。
住进“立体公寓”
草莓喝“水”长大
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特点同样体现在草莓的栽培方式和生产管理中。除了传统的露天和大棚地栽方式,连栋大棚内的立架栽培打破了平面的限制,将草莓种植在层层叠叠的架子上,充分利用空间,让草莓像是住进了“立体公寓”,不仅增加了种植密度,还让采摘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为草莓园增添了独特的景观。
在种植媒介方面,不少合作社用基质栽培替代传统土壤,为草莓提供了更透气、更保水保肥的生长环境,而水培技术更是科技感满满,草莓植株被固定在水管小孔中,根系直接浸泡在富含营养的水溶液中,通过精准调控养分和水分供给,让草莓在纯净的水环境里,也能实现茁壮生长,结出鲜美果实。
位于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的上海贝果果蔬专业合作社,就有这样一个专门以水培方式种植草莓的大棚。
与传统地栽草莓不同,合作社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水培草莓,这里的草莓全部生长在离地一米多高的栽培架上,草莓植株被安置在一个个塑料管孔中,用海绵辅助吸收水和营养液。考虑到增加立体空间的利用率,每一排立架分上下两行管道,两行之间独立生长,互不影响,挂果后上下映衬又显得生机诱人。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采用水培技术,草莓植株的生长过程全靠液体提供营养。在草莓整个生长周期,合作社都坚持用“设备+技术”的绿色防控方式,保障草莓健康生长。
“纵向有23排立架,整个棚内有110根管子,三万二千株草莓植株……”基地生产负责人王建新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水培草莓“行家”,自从7年前合作社开始涉足水培草莓时他就已经开始摸索这项种植技术,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边学习边实践的他,总结出一套可靠实用的生产管理秘诀。
“你看这个棚里,顶部和四面都有遮阳膜和防虫网,既能保持通风调节棚内气温、又能减少虫害侵袭,为草莓营造适宜生长的安全空间。”坚固操作性强的连栋大棚为草莓生长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而立架种植又让草莓植株远离土壤,避免了土壤中可能携带的有害物质侵袭。
“为了种出好吃好看的草莓,在种植过程中水肥的比例、灌溉的水温等细节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这都是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得出的。”他生动地介绍,“我们会在特定阶段为植株补充有益菌体,让草莓增强‘免疫力’,更好地抵抗病虫害的侵扰。”
消费场景的创造和产业链的延伸
在消费不断升级的当下,沪郊各区不仅在品种筛选、生产管理上提档升级,还开展形式多样的草莓采摘活动,让单纯的农事体验摇身一变,成为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创造和产业链的延伸。
在日前举办的嘉定地产优质草莓宣传推介活动中,嘉定正式发布了一批区级草莓精品采摘园,为市民朋友们送上了一份甜蜜的休闲采摘“乡村游攻略”体验指南。根据镇域范围内规模较大、种植技术优良、生态环境良好、服务体验贴心等综合评定标准,区内共有9家合作社脱颖而出,成功上榜。
这些采摘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采摘体验的好去处,更是嘉定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嘉定最大的草莓种植合作社,农灯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草莓种植面积达1065亩,占全区草莓种植总面积的80%,并多次在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中获奖,成为嘉定草莓产业的标杆。除了草莓采摘外,嘉定工业区灯塔村内还有嘉定首家集合“农电文旅”为一体的综合性草莓主题乐园——莓丽乐园。乐园由原先的农灯草莓销售中心改造提升而成。改造后的乐园内,特色餐饮、农家书屋、儿童乐园、露营烧烤区等应有尽有,更有电商直播基地和草莓文化课堂,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深度体验草莓的魅力,感受嘉定乡村的勃勃生机。
灯塔村的明星种植户费雪英经营的费阿姨草莓园,最近也是“莓”香四溢。走进费阿姨草莓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草莓大棚。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采摘体验,费阿姨尽力让采摘棚保持干净整洁。棚内铺设上了地膜,即使游客在大棚内来回奔走,鞋子也不会沾上太多泥泞。费阿姨还总是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游客,有时她还会为游客讲解草莓的品种知识和她的种植理念。游客们在采摘过程中,她不仅会帮忙拍照留念,还会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各种帮助。要是累了,大棚里面就有干净的休闲椅,可以坐下来歇歇脚,享受一下田园的宁静。一位游客表示:“在这里采摘草莓,不仅草莓好吃,整个体验也非常舒适。完全不用担心弄脏鞋子,休息区也很干净。费阿姨人也特别好,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真是又开心又轻松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