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乡村产业合作模式 激发科创、文创、农创等多元业态 青浦方夏村乡村振兴有底气
产生日期:2024-05-11 12:41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记者 许怡彬
春意盎然,不久前刚刚验收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青浦区赵巷镇方夏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苍翠欲滴的大树覆盖着整个村庄,一条条乡间小道如同银丝带蜿蜒贯穿,将原本的方西、方东和刘夏3个村连接起来,星星点点“隐匿”在林间的民居、商业体与自然风光和谐共融,为方夏村带来了生生不息的产业发展活力。
“七分林田、两分路宅、一分水”的方夏村自然禀赋很优越,村域内水系纵横交错、自然资源丰富,形成绿树环绕、依水而居的天然宜人环境,也正因如此,于2023年底荣获“上海市森林乡村”称号。
而让方夏村真正有乡村振兴底气的,是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探索。
打造“科创方夏”
一排2层高的小楼,是原本方夏村村部所在地,如今,“科创方夏”四字招牌赫然入目,成为“数字+”科创平台——南岸创新中心的乡村新址。
这家致力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培育孵化的科创企业落户方夏村,是村企“双向奔赴”的水到渠成,也是方夏村“村集体资金入股+分润”合作模式的首次尝试。
据了解,方夏南岸创新中心占地面积7亩,将原村部办公楼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设置企业孵化区、科创服务中心、科技展示中心以及科技商学院等多元功能区。
“选择方夏村,除了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更是感受到镇村两级对企业落户给予了极大的诚意与关注。”南岸创新中心方夏项目运营负责人王娟表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让科创企业在乡村振兴中也能发挥力量,看到了尝试创建科创平台“乡村版”的可行性,通过吸引和孵化有乡村应用场景需求的初创企业,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提供生命力。
“这是我们全域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让乡村振兴示范村不仅有颜值,更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方夏村党总支书记徐春荣说。摒弃传统纯租金的乡村产业进驻模式,探索镇政府指导、村集体资产入股、民营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是方夏村在乡村产业引进中的跨前一步。
截至目前,南岸创新中心已成功引入12家企业注册,1家企业正式入驻。
发展文创旅游
以海派华服时装文化和数字服装为主体的文创旅游项目——镜泊秦汉文化广场,设置了海派旗袍展示、旗袍文创沙龙、演艺文化交流、服装高级定制、手工艺制作、茶饮咖啡休闲、儿童美育实践等区域,并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产学合作教育基地”“研究生实践基地”“服装设计师数字化定制平台”。
在一栋地中海风格的小楼里,“镜泊秦汉”将旗袍、咖啡、艺术和美学融为一体,“来这里,无论是喝咖啡,还是穿旗袍、看文创展,所有的场景都是我们精心打造的。”项目运营负责人吴女士介绍,我们拓展出学校活动、企业沙龙等丰富活动,实现了资源融合、力量协同、优势互补,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点,开创乡村生活新时尚。
“我们和‘镜泊秦汉’采取‘租金+税金+股金’的合作模式,这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探索,也是乡村产业共赢发展的具体实践。”方夏村村委会主任曹杰说。
联动农创产业
2019年就入驻方夏村的“一稻”品牌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旗下的乡村研居所、一稻农场、“一稻MISS”亲子体验中心、稻作文化体验中心、稻田图书馆等项目已相继落地,展现出城市郊野农文旅周末微度假场景,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形式、新活力。
“项目采取‘房屋租金+流水分成’的合作模式,村集体还流转了360亩稻田给企业,专用于水稻种植,”曹杰同时表示,在保障耕地生产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劳务收入。
目前,“一稻”品牌项目已在方夏村呈现规模化布局,细分为多个板块:有提供露营服务的“一稻·下一站营地”,不仅有轻度假帐篷可供选择,更可为露营重度玩家提供DIY营地空间;专注亲子游乐的“一稻探野·Miss生活”藏匿林中,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完备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自然课程,让接触自然不再“尴尬”和“单一”,在自然生态中释放天性、学习体验、激发潜能;主打农事游学体验的“一稻农场”,拥有大片稻田,春耕秋收,与自然对话,体验劳动的乐趣。
以资产租赁、入股分红、租税联动、流水分成等方式,方夏村与入驻企业实现“租金、股金、税金、佣金”四金联动,并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自治联盟”,实现共生发展。同时,方夏村将乡村功能打造为城市功能的延伸、互补和提升,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融合。
此外,方夏村按照“一心两翼”空间布局,分别打造方东幸福社区、方西创客智汇岛、刘夏悦活研习基地;开展综合整治、“小三园”改造,升级“刘夏·幸福里”党群驿站,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最终实现从“共建”“共治”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