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长江大保护的“上海答卷”

产生日期:2022-08-19 10:50      来源: 东方城乡报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二年,也是落实“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总体要求的关键之年。全市巩固前期工作成果,不断提升长江禁渔执法能力,形成了属地管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禁渔长效监管模式,确保长江“十年禁渔”开局良好,同时依托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承担起长江口水域退捕禁捕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角色,逐步建立长三角长江“十年禁渔”协同机制,奋力书写长江大保护之“上海答卷”。

  禁捕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部分,是“组合重拳”的雷霆战,更是“十年磨一剑”的持久战。

  长江入海口是洄游性鱼类和定居性鱼类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是长江渔业的主阵地,也是“十年禁渔”的硬战场。上海实施全面退捕禁捕,起步早,基础牢,且联合上下游、左右岸,协同立法、联动执法,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打造高水准执法队伍,形成了长江禁渔“打非断链”制度的铜墙铁壁。

  长三角为“禁渔令”协同立法

  2021年3月1日,国家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4月1日,沪、苏、浙、皖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并表决通过《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动开展长江禁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长三角协同立法是从生态系统性、流域系统性出发来修复整体生态。《决定》从动议到出台,只用了两三个月,而四地在关键条款上完全一致,简短实用、可操作性强,有助于法律条文更好落地。

  《决定》的出台,既是对《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的积极响应,更是上海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中的应有之意;《决定》的出台,充分回应了提升长三角“十年禁渔”工作的法治需求,让保护长江的承诺掷地有声。

  此次协同立法中,健全非法捕捞闭环监管长效机制成为共识。覆盖三省一市的船舶登记信息共享平台、渔船动态监管平台、执法信息互通共享平台等均被写入法律条文之中。借助“一网统管”、城市数字化、网格化等优势,长三角建立健全了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响应和处置机制。

  其实,协同立法的目的还在于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依托部省际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四地协同推进长江口水域非法捕捞整治,加强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管理,从航行记录到业务经营范围,四地执法部门可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强装备,人防与技防结合

  2021年起,长江实行“十年禁渔”。实际上,长江上海段早在2018年就提前完成退捕,这足以证明上海禁渔的决心。如今,上海的长江禁渔工作已转入软硬并举,加强禁捕执法、打击非法捕捞、巩固禁渔成效的新阶段。

  十年“禁渔令”启动后,上海长江禁渔管理区域从原有的1100平方公里,扩展到3200平方公里,加上长江口非法捕捞以大马力快艇和低、慢、小船筏在夜间活动为主,原有的执法装备和技术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现实要求,执法监管面临巨大压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更考验着上海的决心与耐心:要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必须进一步提升长江禁渔执法装备。

  如何书写这份“上海答卷”?

  2021年,上海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要求,在全国首创性地建设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对上海长江禁渔管理区域3200平方公里,365天24小时,“水、陆、空、天”一体化监控。该系统综合运用雷达、光电、船载、无人机等多元感知设备,形成问题发现、分析研判、快速反应、执法监管的智能闭环。通过集成贯通指挥端、管理端、处置端,实施统一指挥、联合调度、融合执法,实现市区两级联动、职能部门协同以及长三角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动监管,形成了精准化、风格化、常态化的智能管控机制。

  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的投入使用,彻底扭转了非法捕捞发现难、取证难、执法难等问题。系统被纳入城市“一网统管”体系后,发挥了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优势,进一步提升了长江禁捕执法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跨部门协同作战和联动执法,确保长江口禁渔管控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可谓长江流域智能化管控的“上海方案”。

  水上执法是长江禁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打造一支快速反应执法队伍,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购置多艘长江执法高速船艇和无人机、红外夜视仪等执法装备,加强对水上一线摩托艇、非法捕捞船艇的追踪、查处力度。从2017年开始,全市农业执法部门便开始积极扩展执法辅助船巡护队伍,巡护船队自2017年的3艘增长至2021年17艘,所有执法辅助船均配有相关起网机械设备,常态化警戒值守,随时备勤出动,提高了渔具网具“动态清零”的整体效率。

  作为水上执法的基础设施,码头也是联合执法的重要保障。针对执法保障薄弱的局面,市政府推进长江禁渔执法码头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包括长江禁捕执法指挥中心、执法保障用房、后勤仓库以及各类辅助设施。其中,长兴岛公务基地(一期)水域工程项目已投入使用。作为公务执法船艇的母港,长兴岛公务基地码头投入使用后,为长江禁渔执法船艇提供稳定的停泊泊位和补给保障,大大提升一线执法效能。

  在科技支撑、数据赋能、机制保障之下,长江禁渔的一线执法更加从容、更有效率、更显效能。

  组合拳,打好禁捕“持久战”

  立良法是前提,抓好良法的落地才是重中之重。

  2021年5月18日,距离《决定》正式实施仅过去一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再次携手,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合作备忘录》,围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和长江禁捕工作目标任务,构建起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勤联动执法机制,在打击非法捕捞、查处制售渔具、强化网络交易监管等多个方面强化协同联动。

  过去的一年,上海持续深入“清船、净岸、打非”三大行动,会同兄弟省深化长三角十年禁渔协同机制,每月定期组织开展沿江沿岸问题线索“大排查”,确保“禁渔令”有效执行。

  市公安局设立了打击长江上海段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指挥部,连同农业农村、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海事、水务、市场监管、网信、绿化市容等部门以及各区执法力量,共同构建了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常态长效的执法机制,通过综合执法、联合行动、水查陆处、24小时常态化巡航等方式,发挥集聚效应、实施铁腕整治、加强高压严管,动态清零禁捕区域以及周边水域的“三无”船舶、禁用渔具、非法捕捞、违规垂钓。以切断非法捕捞产业链为核心,形成属地管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禁渔长效机制。

  “禁渔令”落地有声,水岸联动是关键。通过织密织牢“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监管网络,加快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水上+陆地”相呼应、“上下游、左右岸”相协调的禁捕体系,严格依法查处惩治各类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加工非法捕捞渔获物违法行为,彻底斩断非法捕捞、运输、销售长江野生鱼类的黑色产业链。

  江海联动、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集聚各方力量,长江禁渔执法打出了一次又一次铁腕整治、高压严管的“组合重拳”。

  禁捕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部分,是“组合重拳”的雷霆战,更是“十年磨一剑”的持久战。从农贸市场难觅“江鲜”、茫茫江面不见渔船,再到开展长江水生物种的增殖放流,都离不开执法防护网日复一日、严丝合缝的坚强守护。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本市禁捕管理水域(含杭州湾),市、区两级农业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2500人次,航程7万公里,查处沿岸设置网具、违规垂钓案件10起,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移送司法机关案件3起,在长江禁捕区域清理取缔各类网具80顶。从另一方面看,案件发现数、网具清除数远低于往年,而且主要是沿岸设置网具“小作业”和违规垂钓,水上非法捕捞几乎绝迹,体现了长江上海段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和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等“四清”“四无”目标,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非法捕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沿江沿岸涉渔问题线索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长江禁渔成效明显。

  十年禁渔,久久为功。富饶长江,未来将至。

  当“江上不捕,市场不卖,市民不吃”成为常态,长江休养生息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江豚畅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必将重现。

  ■本版撰文:记者 欧阳蕾昵

  施勰赟 曹佳慧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