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打造上海农业新高地?
产生日期:2019-04-04 08:22 来源: 东方城乡报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农产品和食品展馆成为参与国家和企业最多的展区。在中外农业的双向交流中,沟通的不仅是商品,更有农业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经营方式。大城市小农村、大市场小农业、大流通小体量的特点,决定了上海农业必须坚持开放思维“走出去”。
开放,就是进一步推动思想开放、政策开放。“走出去”是上海农业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也是提升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层级的引擎和动力。对标国际,一直是上海农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思路,为此,上海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先行先试,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创新政策机制,持续开展境外农业投资。
农业“走出去”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此,上海建立起农业对外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各职能部门联手“组合拳”,健全农业对外合作系统横向联动机制和纵向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度并持续推进“走出去”重点项目。
农业“走出去”亟待良好的服务环境。多渠道多层次提升服务效能,有助于提高“软实力”,确保项目推得出、落得下。加大财政支持、强化金融支持、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对外交流合作、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交流培养等一系列精细化的服务引导,亦将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上海农业企业构建起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开放,就是要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龙头企业是农业境外投资的先锋力量,在产业优势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探索农业对外合作新模式新渠道,将推动上海农业的海外布局和延伸发展。
海外获取的渔业资源,如何满足国内日益强劲的消费需求?上海水产集团秉承“产业外扩、产品回国”的战略方向,一头拓展海外市场,一头深耕国内市场,引导优质产品回国。大康农业采用“产业+金融、投资+并购、海外资源对接国内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巴西、新西兰、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挖掘了一批高质量的农业资源,布局整合粮食贸易、肉牛、乳业等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支持农业领域全产业链企业抱团“走出去”,通过产业链对接、延伸,结成企业联盟,一方面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走出去”的信心和实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对外合作,通过引进资金和科技,输出资金和技术,上海在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合作等方面逐步形成农业全球产业链国际化格局。
开放,让上海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是推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是上海农业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的底气和支撑所在。在巴西圣保罗市,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为智能化温室玫瑰园贴上“中国制造”标签,这是上海设施农业温室技术引进消化再输出的最好证明。孙桥农业科创中心联手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中国首个高通量植物基因型—表型育种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改变了约70%-80%的设施蔬菜种子市场被美国孟山都、荷兰瑞克斯旺等公司长期占领的局面,推动了上海育种产业发展,更将涉及国家战略储备的种质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国际尖端科技为参照,上海仍需不断深化农业科研交流合作,增强技术吸收转化能力,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紧紧围绕“三大农业科创中心”,整合科技资源,共同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
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谋划战略重点及关键举措,扩大开放是关键的一步。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增值环节,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与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农业对外合作新格局,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和市场管理体系,开放的市场格局在吸引全世界多种优质资源入沪的同时,也将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