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推进农业发展持续稳定? 二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生日期:2019-03-21 05:50 来源: 东方城乡报
在增产导向的推动下发展数年的上海农业,随着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越勒越紧,严重束缚了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成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高质量发展”,不但是新时代对上海农业发展现状的精确定位,更是突破这一瓶颈的精准药方。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努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增进农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协调性,并使之成为上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促进“五谷丰登”和“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实现产业协调。从第一产业内部来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是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只有农业产业结构协调了,才使“上一道的废料变成下一道的原料”这种循环得以实现。例如,畜禽养殖的粪便是种植业有机肥的重要原料,水稻与西瓜轮作克服西瓜的连作障碍等等。2017年,本市开展了“三区”划定工作,并以此优化布局和要素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这既是结合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农业特征做出的判断,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与此同时,要努力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的协调,利用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智能技术要素,打造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要实现组织协调。当前,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多元主体,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谁都不可或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工商资本进军农业领域的代表,对于农业品牌的塑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家庭农场模式是上海农业最有价值的探索之一,为全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重要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经营主体回归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定位上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企业经营、集团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多种模式协调发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要实现要素协调。去年底,上海市机构改革尘埃落定,组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并成立市农业农村委党组,这一改革导向与党中央、国务院组建农业农村部的立意一致,都是为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市农业农村委的职能处室设置已经确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机构改革的确定,未来本市乡村振兴的工作导向、工作重心都会发生变化和调整,无论是支持制度政策、管理体制格局,还是考核督导导向、思路方法调整,都将对未来农业的要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结构质量,反映的是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发展能级问题。要素投入协调,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才能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和效益。例如注重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就要不断调优农产品品质,提升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调精品种结构;例如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就应发挥上海科创中心优势,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例如破解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性不足问题,则应努力推动“机器换人”;例如针对农业“两个天花板”制约,就要优化农业保险、科研奖励等金融工具要素的配置。
高质量发展,要“质”也要“量”,要“发展”也要“生态”,无论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宏观“协调”,还是渔稻共生、轮作互补生态循环的微观“协调”,体现的都是一种动态平衡,正是这种动态平衡,体现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一个大国农业前行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