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科院正在布局大健康产业

产生日期:2018-06-07 04:08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自2016年国家批准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以来,大健康产业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市民生活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上海农业转型如何顺势而为?从过去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满足市民吃饱、吃好为目的,到如今布局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健康功能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用饮食干预健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答案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上海农业向高效益端转型升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培育大健康学科平台

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滋养。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大健康农业主题宣传研讨会上传出信息,该院2016年开始搭建大健康学科平台,重点聚焦农业大健康资源、农产品营养和功能、健康功能食品研发等关键研究方向,开展农业健康资源保藏和鉴定、营养和功能成分筛选、新品种培育、功能成分提取、制备及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科研人员们针对农业健康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藏和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库,对世界范围内药用菌、功能作物和蔬菜等资源进行收集和保藏,特别是有预防和调节“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功能的资源进行收集和保藏;加强对收集到的药用菌、功能作物和蔬菜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对其形态、农艺信息、营养信息等进行测定和收集,建立起农业健康资源种质资源库。同时,逐步完成农业健康种质资源功能因子库的建立,对具有保健功能的各类活性成分如黄酮、生物碱、有机酸、多酚、多糖等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进行研究,建立完善功能因子信息库,为进一步的功能性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介绍,目前农科院已经建立了包括药用真菌、功能蔬菜和药用植物在内的特色健康农业种质资源库,将依托国家食用菌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优势,建设药食同源的农业资源学科。“目前这一新兴学科还存在系统性研究不够、多学科交叉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资源健康功能的快速准确评价体系和功能成分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

为市民餐桌“保驾护航”

在中国古代,就有用食物干预健康的思想,即为“药食同源”。例如,夏天喝绿豆汤防暑降温,就是食物保健思想的反映。利用大健康学科平台,农科院专家开展特色资源的评价和创新利用以及新品种选育,发掘出一批抗逆、营养高效、品质优异的新材料、新基因,初步建立优异种质资源材料和新品种的繁育技术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作物、保健蔬菜、药用菌新品种。

从过去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如今吃得健康,市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科院的专家们通过对有生物功能的重要代表性药食同源特色作物、蔬菜与药用菌的优良品种进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形成具有针对前列腺、糖尿病和免疫低下等人群的健康功能食品的研究,如降糖大米、食用菌保健产品等系列健康产品的开发。

稻米是人们首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我国六成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糖尿病人往往吃饭难、吃不饱饭。如果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和改善血脂,对糖尿病人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改良稻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市农科院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特种稻课题组利用化学诱变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适合长三角地区种植的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种“降糖稻1号”。实验证明,该稻米具有改善餐后血糖稳定的作用。然而,该品种产量低、熟期晚、不抗病、出米率低,市场上每斤48元的价格让它与百姓之间“竖”起了一道墙。为此,研究团队广泛收集和引进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种植,与“降糖稻1号”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第二代、第三代的高抗性淀粉含量粳稻产量已经大幅提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和企业携手开发市场。

记者 黄蕾宇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