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是如何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之路的?
产生日期:2016-03-30 01:47 来源: 东方城乡报
金山,是一片神奇的沃土;金山,是上海的农业大区。全区总耕地面积达39.7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37%;全区总人口81万,农村常住人口29.4万,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6.16万人。金山人在这里辛勤耕耘,播种绿色田园,收获美好生活。走进今天的金山,放眼望去到处是醉人的绿色,田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习近平总书记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要求把金山建设成为“百里果园、百里菜园、百里花园”,建设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这是领导对金山农业发展的深切期望,也凝结着金山人的智慧和汗水。
近年来,金山区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定位,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大做强,已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色养殖”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大胆实践和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金山区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区农委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为展示融合发展成果,进一步探索融合发展路径,3月18日,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在金山召开了以“三产融合、强农富民”为主题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
【做法与经验】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金山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始终把农业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1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走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3年,市委书记韩正来金山区调研时,对金山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进一步丰富都市农业内涵,使之成为上海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近年来,该区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和基础,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做精做细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在农产品初加工、农村服务业、农业休闲旅游等方面成效明显。2015年金山农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1倍和1.5倍;金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84元,分别是五年前和十年前的1.7倍和2.5倍,比上年增长10%,增幅位列郊区县前茅。
案例① 做精一产——
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品牌
金山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培育品牌农业,着力推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皇母蟠桃、枫泾猪、亭林雪瓜,着力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即施泉葡萄、枫泾黄桃、皇母蟠桃、鑫品美草莓、莓博士黑莓、敏蓝蓝莓、珠丰甜瓜、亭林雪瓜、小皇冠西瓜、多利升西瓜)为核心品牌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全区种植葡萄、蟠桃、黄桃、蓝莓、树莓等果树面积达3.5万亩,种植西甜瓜、草莓等面积1.5万亩,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农业品牌企业。全区已有23个农业领域的全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上海著名商标和218家无公害、绿色食品获证单位及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区“三品”认证率达85.79%。
案例② 做强二产——
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该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传统的农业拓展到加工领域,提高农业附加值。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34.2亿元。一是粮油产业。该区从事粮油加工的区级以上龙头企业有5家,主要涉及稻谷碾米、小麦制粉、玉米加工、油料加工、淀粉加工、饲料生产等。如上海融氏企业先后获得上海市名牌、上海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上海农好饲料有限公司年生产畜禽配合饲料25万吨,水产配合饲料3万吨,带动农户23988户。二是生菜加工。结球生菜产量1200吨,产值2400万元,占上海市生产量的90%,散叶生菜主要配送大型超市,百胜、肯德基、麦当劳及市区大型批发市场。三是畜禽产品加工。有上海山林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双汇大昌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其中双汇大昌有限公司总投资2.4亿元,每年产值3亿元左右。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厨房为特色的系列加工农产品。上海鑫博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每天能解决12万人次的吃饭问题,形成了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4万吨,年产值近4亿元的规模。爱索特植物园艺上海有限公司采用工厂化组培技术,占据国内凤梨花种苗60%以上市场份额,亩均产值约30万元,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和一般的设施农业。
案例③ 做活三产——
形成四大农业旅游集聚区
目前,金山区已经集中打造形成了4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即枫泾古镇文化农业休闲旅游区、廊下生态农业休闲集聚区、吕巷农业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该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注重强化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体结合,把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结合起来,把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每年举办草莓节、田野百花节、西甜瓜节、施泉葡萄节、蟠桃节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农业节庆活动,做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市区居民,到草莓、葡萄等果园进行采摘、品尝农家菜、享受田园风光,真正实现了富了农民,甜了市民。廊下郊野公园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深度挖掘利用传统与现代农业资源,改建20个观光农场及其他一批现成的景区,建成一批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多功能农场”。吕巷万亩水果公园共有大小100多余家果园,有20多个水果品种,集水果生产、科研、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既是水果生产基地,又是农业旅游休闲景点。2015年金山田野百花节期间,全区各景区(点)及赏花点共接待游客85.4万人次,同比增长34.28%。2015年全区农业旅游接待人数达302万人次。
案例④ 农业上互联网——
建立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
该区让农业驶上互联网高速公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区农委与1号店、菜管家、苏宁易购等开展战略合作,把金山优质农产品搬上知名电商平台。2015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8600多单,带动合作社基地电商销售500多万元。二是探索线上线下农产品互动销售模式。与上海东方CJ电视购物合作销售金山“小皇冠”西瓜,曾在半小时内创造了销售金额达到38.68万元的新纪录。金山强丰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设立31台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机,并开设网上超市,线上线下预订支付后,到就近自动售菜机新型菜场取货,创新了农产品销售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三是开通农业旅游APP,目前已有150家休闲农业入驻该平台。
顶层设计,政策助推
提高农民与社会参与度
早在2010年,金山区在确定“十二五”规划时就提出了金山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做亮精致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施意见》,逐渐明晰了“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三个农业发展路径。2015年8月,区政府印发了《金山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区各镇都制定了发展“第六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五年努力,全区上下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共识与合力。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府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金山区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所属行业要求,在落实现有扶持政策的同时,在土地、项目、品牌培育、金融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符合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的政策措施。比如,明确各镇利用土地减量化政策,调整出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拓展农业功能方面的建设,支持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家庭农场54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60多家,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鼓励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农业服务活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并给予各方面政策优惠;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夯实“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基础。
抓住关键,强化服务
“三农”互动、“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三农”互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该区不光盯着农业,还统筹农村、农民。区领导清醒地意识到,要加强“三农”互动,必须统筹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农业增效方面,该区致力于打造精品、品牌和生态农业,建设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休闲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同时推广绿色、高效农业环保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生活。在农民增收方面,以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同时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关联产业,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引导农民聚焦特色产业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农村发展方面,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提升乡村文明,建设“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美丽乡村。
加强“三产”融合,实现一产精、二产强、三产活。区领导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突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本质上是产业融合的深化。农产品要成为真正增值升值的产品,必须要“接二连三”,与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休闲等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做精一产,在确保完成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瞄准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改善供给方式,满足消费者需要,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二产,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在农产品加工上,不仅发展本区域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还要辐射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做活三产,不断强化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农体结合,把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结合起来,每年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节庆活动;把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文化产品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
在信息化条件下培育农产品流通与营销、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业物联网等农业新型服务业,对农业提质增效升级日益重要。该区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智能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水、肥、温等智能化管理,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让农业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的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蔬菜生产、农艺、环境技术的融合,推动掌上APP和物联系统在蔬菜生产上运用,建设高端温室的示范点,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引导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发展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充分利用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农标对接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农产品快速直销。
【目标与措施】
规划引路,政府引导
着力培育农业新亮点、新优势
当前,上海已经全面启动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金山区将以此为契机,加强规划引路、政府引导,做好谋篇布局的文章,坚持走高端路线,着力培育精品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和新优势。为此,区政府向全区转发了由区农委、经委、旅游局、财政局、规土局、文广局联合制定的《金山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区9个镇1个工业区都制订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至2020年,农村“三产”成为支柱性产业
该区制订的新一轮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围绕建设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金山特色“第六产业”。至2020年,力争使“第六产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据区领导介绍,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是: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实现农业“接二连三”深度发展。把传统的农业拓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休闲等方面,与第二、第三产业连接起来,带动一二三产业交叉互融,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力争全区农业旅游年接待人次达到1000万。
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密切与国家级、省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优秀专业人才、先进技术资源,建设上海(金山)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引入生产、生物、机械、育种等领先技术,在特色瓜果、食用菌、种苗组培、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促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扶持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等模式的家庭农场发展。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机械化和产品的无害化。
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业品牌建设为抓手,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确保金山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构建生产有记录、去向可追踪、信息能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完善“1+10+30”(即1个区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镇级检测室、30个生产单位自检室)的检测体系;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优农产品,进一步提升金山农产品质量。
各镇(工业区)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经过三年努力,廊下镇将基本形成“组培种源、优质稻米、双孢蘑菇、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五大特色种养产业。争取实现新增1-2家植物组培种源企业,种源农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全镇稻米产值达3500万元;周年化双孢蘑菇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三次发酵设备基本建成,鼓励传统种植向周年化转型,蘑菇产值上亿元;特色茄果,优质莓、葡、桃等特色果蔬种植面积达8000亩。吕巷镇以“水果节”、“蟠桃节”、“百花节”、“葡萄节”和“12季水果采摘季”等农业节庆活动为载体,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体化需求为切入点,将现代观光农业与都市休闲旅游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生产种植园、水果科研园、采摘游乐园、观光休闲园、文化体验园”等功能的主题公园。在打造蟠桃核心区、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金石蟠桃园、世外桃源、蝶镜湖、海棠花社、骏马园、芳心园、怡神园一批特色旅游设施时,将桃文化、小白龙文化、土布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区的民俗传统文化融入农业旅游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农业旅游品质。
枫泾镇提出,到2018年底,初步构建以休闲农业为主导型产业形态的枫泾“第六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力争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户年收入增长10%以上。朱泾镇计划到2018年末,研发出3至4个优质西甜瓜新品种和系列优质农产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朱泾地方特色和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展示为一体的区域农产品展示区;待泾村建成建设面积为1000亩的智能农业示范区。围绕建设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漕泾镇实施“一街、一区、一带、五基地”建设计划,到2018年,使上述区域产值达6000万元。山阳镇在巩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依托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打造线上(田头批、网络销售平台)线下(田头超市、农业基地)联合销售的O2O模式,同时,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一批农业采摘体验基地,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16年,“山阳田园”系列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2017年达到800万元,2018年达到1000万元以上,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