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养、市场“两头热”,推广不热是何因?
产生日期:2015-12-24 05:08 来源: 东方城乡报
2015年7月,一直从事小龙虾销售业务的王明干、张鸿雁在金山区枫泾镇注册成立了上海枫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在该镇的新元村流转了122亩耕地,利用黄浦江上游的上海水源保护区等环境优势,实施在水稻田套养小龙虾的生态型农业新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走生态型种养致富的新路子。
□记者 卢连明 通讯员 金颂军
记者来到枫祥农业发展公司,门口的“新元稻虾种养基地、新元小龙虾收购点”两块标牌立刻映入眼帘。公司总经理王明干告诉记者,目前,上海的小龙虾市场很大,近年来,年销售达7万吨,5、6、7三个月销售旺季全市平均每天销量在500吨左右,这些小龙虾大多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而且需求量还在增加。价格也逐年攀升,20至30克的小龙虾批发价每斤30多元,35克至45克的小龙虾每斤40多元,50克以上的每斤50元左右。听说枫泾将大面积推广水稻与小龙虾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于是就来枫泾注册公司,无论枫泾产出多少小龙虾,公司将全部包销。副总经理张鸿雁陪同记者实地观看了公司的水稻套养小龙虾生产基地。
其实,枫泾镇从2013年开始,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技术力量,与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水稻与小龙虾种养结合模式的试点,其中,虾稻共作试点面积200亩,蟹稻共作试点面积97亩。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目前有5户农户加入到了虾稻共作生产的行列。
然而,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张莉的一番介绍,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在枫泾推广虾稻结合种养模式基础条件不错,全镇拥有7万亩耕地,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近5万亩,有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撑,经过近3年的试种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种养结合经验。现在又有上海枫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盟,可较好地解决小龙虾销售问题。在养殖和销售两头都已具备了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现在关键是如何支持扶持农户饲养小龙虾,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增收。”张丽说,“目前,好像正处在试养、市场两头热、中间不够热的尴尬境地。”为了弄清原因,记者对此进行实地采访。
助推生态农业发展
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稻虾共作,能够做到少用或不用化肥,少用农药。在生产前期,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后期基本不用再继续补肥。大量小龙虾的粪便可以作为稻田的肥料,而稻田中的生物饵料又是小龙虾的理想饲料,小龙虾的生长也不允许使用农药,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体系。稻虾共作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不种植麦子。不种麦子期间,田间全部种上水草,既可作为虾的饵料和隐蔽场所,又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改善土壤的作用,可以解决水质的二次净化问题和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困扰。少用或基本不用农药,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包装物带来的农业污染。
通过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稻虾共作试点,通过在田块周边开挖环形沟,沟宽3米-4米,沟深1.2米-1.5米,作为基本的养殖场所,围沟内种上水草。在10月份水稻收割后,田间也种满水草,升高水位,使整个区域成为小龙虾养殖场所。在翌年6月准备种植水稻前,降低水位,以围沟养殖为主,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再逐步升高水位,增加小龙虾的活动范围。整个生产环节通过试点,在挖围沟面积、水草种植、投苗时间、水稻品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建立了《虾稻共作操作指南》,从而使虾稻共作可复制、可推广。
两年多的试点证明稻虾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是切实可行的。通过“一水两用”、“种养结合”,能够做到增效增收。经测算,2014年试点的小龙虾产量每亩在300斤左右,水稻的产量每亩在900斤左右。按传统种植水稻亩产1150斤、大小麦平均亩产600斤计算,亩均收益约2325元(水稻以1.5元/斤、麦子以1.0元/斤计算)。按照稻虾共作计算,亩均收益约7350元(水稻按常规稻以1.5元/斤、小龙虾按20元/斤计算)。从统计数据分析,稻虾共作的收益是种植常规粮食作物收益的3倍,切实收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种养管理
做到“三个统一”
统一种苗。由于小龙虾本身的自我繁殖能力较强,一次投苗基本可以保障2-3年的小龙虾种苗问题。有个别农户从农贸市场采购小龙虾苗进行放养,出现了存活率低、长不大等问题。而上海开太鱼文化有限公司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力量,把各个地方的小龙虾捕来后,进行“提纯复壮”,培育优质的小龙虾种苗。统一供苗可减少农户的养殖风险,提高产品的质量。
统一技术。虾稻共作的生产技术,相对来说要求不是很高,能够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试点的基础上,已总结形成了《虾稻共作操作指南》,在技术操作上基本上能够做到统一规范。
统一品牌。目前,以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主要试点单位,已注册了“开太红”品牌小龙虾。为更好的体现稻虾共作的小龙虾品质,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对小龙虾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同时,衍生稻虾共作效益,由于虾稻共作的稻田,基本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生产的稻米更加优质、安全。统一品牌后,“虾稻米”也能进一步扩大销路。
对策及建议
让“中间”也热起来
显然,枫泾镇稻虾种养结合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试点推广中为何会遭遇试养、市场“两头热”,而在农户推广养殖“不够热”的尴尬呢?
一是优质苗种的供应问题。为节约生产成本,有的农户从野外抓捕小龙虾苗,但很多自行抓捕的小龙虾种苗往往会出现死亡率高、长不大、病害等情况,严重影响养殖收益。而且在扩大推广面积后,需要大量的小龙虾种苗。针对这一情况,金山区计划在枫泾镇建设小龙虾苗种场,通过“提纯复壮”技术,在提供小龙虾优质种苗的同时,辐射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小龙虾种苗供应。
二是基础设施改造制约推广力度。很多农户受土地流转合同一年制的限制,许多有兴趣的农户不敢轻易尝试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且,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需要一定的资金,试养农户投资信心明显不足。为此,金山区正在争取相关方面的支持,对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枫泾镇计划对北片地势低洼的中洪、新元两个村作为整建制推广养殖试点区域,对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完成后再进行统一流转。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水草种植面积纳入绿肥补贴范围。稻虾共作的生产模式是在稻田中只种一季水稻,水稻收获后,不种植其他粮油作物,在田间种植水草,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和隐蔽场所,同时,能够净化水质和改善土壤,养地的效果十分明显,建议稻虾共作的水草种植面积享受绿肥补贴。
同时建议取得安信保险公司的支持,把种养结合的小龙虾保险费用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养虾农户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