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驱动上海 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述
产生日期:2015-11-03 01:24 来源: 东方城乡报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
近年来,上海市紧紧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立足创新的方针,以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为载体,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深化农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强化信息网络安全,提升信息服务“三农”质量与水平。
“十二五”期间,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在探索实践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渗透和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农业信息化基础更加牢固
在上海郊区的1300多个涉农行政村,村村都有一台“农民一点通”。通过这台设备,农民既可以在线查询惠农政策、农业技术、涉农补贴资金公示,又可以直接联系专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新版的机器上,还可以实现水电煤缴付、交通卡查询及充值等。而这一切功能实现的背后,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进村。
“十二五”期间,上海九个郊区县实现政务外网宽带网络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已接入10M光纤宽带。农业部视频会议系统向郊区县延伸,实现了部、省市、区县三级视频直播任务。已建成2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机房,有专用机柜30多个,应用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140多台,拥有互联网、政务外网、公务网等光纤接入,其中互联网出口总带宽200M,向上能够连接到农业部实现召开双向高清视频会议,向下能为区县、镇、村等提供各类网络接入服务。农村网民逐年增加,农村计算机、移动电话已很普及。
试点示范“百花齐放”,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成效显著
在上海市农委信息中心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展示室,大屏幕上显示着来自全上海各个涉农机构的实时画面。农民可以随时得到农业生产信息,广大消费者能即时浏览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政府各级部门足不出户就能从容指挥或应急预警。
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三个试点省市之一,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设计理念,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都市现代农业中的综合应用与集成示范。
构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农业物联网云平台,整合接入65个异构业务平台与系统。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农业部发布的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中上海占63项,排名第一。
探索了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如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水产养殖远程控制应用模式、上海国兴农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草莓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模式、上海多利农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蔬菜节水、节肥、节药模式等。
研制了一批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如地产绿叶菜安全监管、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安信农保能繁母猪保险管理等。
本市在200多家蔬菜园艺场、80多家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0多家奶牛场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中各项操作档案电子化管理,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在光明米业集团长江、跃进和海丰三个共20多万亩稻米生产基地推广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应用3S技术、电子标签、病虫草害预报专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稻生产、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化管理水平。
大数据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让农民“种得出、卖得掉、赚得到”,让消费者“吃得便宜、吃得新鲜、吃得放心”,上海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菜管家”为代表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以同脉食品为代表的网站与实体门店相结合模式,以都市生活为代表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以多利农庄为代表的会员制模式以及以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订单+配送”模式。
顺应电子商务向农村下沉的发展态势,上海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同时探索以销售指导生产的模式,初步建成农产品田头价、批发价、零售价的本市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平台,采集各类信息数据60多万条,撰写了100多篇农产品价格分析报告。依托12316短信平台,向九个郊区县200多家蔬菜合作社的蔬菜销售及管理人员发布价格信息,帮助菜农及时了解价格行情。在松江区对10多家农资超市开展了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改造,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分级核算、服务规范,提升连锁农资超市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三资”透明化,农业电子政务管理成效明显
在上海市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和经济信息化委的支持下,本市先后建立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三个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数据已全面录入,涉及全市9个涉农区县、6个中心城区,共有涉农126个镇级集体经济组织、171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22595个生产队的数据都录入监管平台。
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方面,从2009年到2014年,六年累计公开信息530多万条,涉及补贴资金184.1亿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方面,截至2014年底,公开总资产4016亿元,其中净资产1279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平台方面,截至2014年底,建立66.5万份承包合同电子档案,承包地流转面积106.7万亩。内陆渔船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上海市、区两级内陆渔船登记、检验、年审的管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基本完成“三证合一”统一规范管理。
截至2014年底,市农委网上办事平台有63项行政许可事项在网上办理,网上办事平台共受理3747件,办结3419件,公开办事结果1.3万件。
“农民一点通”更便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按照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要求,本市已在九个郊区县1391个涉农行政村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点,实现涉农行政村全覆盖。为方便农民生活服务,将智慧社区便民服务延伸到农村,新版的“农民一点通”上加载了便民功能,可以实现水电煤缴付、交通卡查询及充值、信用卡查询与还款、市级三甲医院的专家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使广大郊区县农民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上海12316热线于2011年9月升级扩容为“上海三农服务热线”,目前已建成“一个中心、一套管理制度、十家联办单位、八个区县分中心”的运营模式,建立了一支300多名专家队伍。截至2014年底,热线服务总量75万多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四化同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本市农村互联网设施逐步完善,农村迎来移动互联浪潮;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农业企业家、创业家开始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正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已在本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得到广泛运用。
信息技术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良好态势和喜人景象让人欣慰,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孤岛仍旧普遍存在,农民信息获取能力仍待提升,实现上海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任务仍旧十分艰巨。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提出,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努力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公共服务惠及农村农民,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好风凭借力。“四化同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再把农业送上“风口”,农业农村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呼唤信息化助力……
一场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席卷沪郊大地,智慧农业已经向我们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农业信息化工作者的共同拼搏下,上海信息化的再度春华秋实即将到来!
记者 张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