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守住“天蓝水清气爽”不得不解的三道题
产生日期:2015-11-02 02:24 来源: 新民晚报
思考题一:法律如何保障?
“造个违法建筑三四天,拆个违法建筑三四百天”,现实中,面对违法行为,我们的执法部门常常很无奈。虽然,去年“上海史上最严”的拆违新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执法部门可对在建、新增违法建筑采取快速处置程序,但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往往是那些历史存量,对于这些城市管理中根深蒂固的“老大难”,我们的法律是不是也能简化相关流程,让执法者“真能作为”“敢于作为”,使“五违”整治更有力、更快速、更高效。
据测算,一亩地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本高达数百万元,但让人“胸闷”的是,这许多调配各部门资源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专项资金,却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违法者的口袋。
他们在通过违法手段赚取一大笔“黑心钱”后,还能凭着所谓的“租赁合同”,狠狠敲上政府一票。因此,我们期待法律真正让违法者“一无所有”,让造成问题的“始作俑者”承担“最严重的后果”。
思考题二:制度如何保障?
今年,在上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我们总能看到市委市府领导的身影。在这样的“高度重视”“高位协调”下,各项工作得以高效推进。诚然,“老大难”确实需要“老大”关心,但社会转型、民生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也等待着市委市府的关注,“老大”的眼睛万一没盯紧,我们的制度是否能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长效化的车轮呢?
从当初上报的“9区县11块”整治区域情况看,在难度和面积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关键是,我们的制度没能“逼”一些基层部门摒弃“说了要干,少说少干,不说不干”“畏难怕苦”的“惰性思维”。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管得住人、推得动人”的工作制度,让人因“激励”敢于作为,让人因“问责”不敢逃避,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注入可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思考题三:利益如何保障?
在采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排查和梳理,他们发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几乎都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
以沪上出名的“都市黑臭村”——许浦村为例,2001年至2007年它曾连读7年被上海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水清岸洁树绿”的一派美景,为何在短短几年间荡然无存了呢?
问题在于“农业没钱途,管理只图钱”,村里和农民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将土地私下转租他人,农田里“不种粮食,只种房子”。但万万没想到,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排污、违法经营、违法居住,虽然鼓了他们的腰包,却又让他们被“没法过日子”的脏乱差紧紧包围。
于是,农民们反复投诉,有关部门加大整治。但几年后,当满目的绿色带不来大把的钞票时,地里的庄稼是不是又会变回成排的违建呢?!
“整治——破坏——再整治——再破坏——再整治”,要想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避免陷入这样的尴尬,就必须让农业有钱可赚,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最低程度上,也要让农民觉得生活安定。
面对这些“治本”的紧要事,我们的管理者当思之。
作者:钱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