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叶榭镇“机农互助”提升机耕效率

产生日期:2014-06-26 02:49      来源: 东方城乡报

  今年“三夏”抢收抢种已近尾声。在松江区叶榭镇徐姚村,为了赶“工时”,农机手陈永林天蒙蒙亮就起床,整日在田间劳作,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而像陈永林一样,还有不少农机手忙至凌晨。耕作,也是与时间赛跑,今年,得益于叶榭镇在全镇范围推开的“机农互助”模式,机耕效率大大提高。

  □通讯员 贾佳

  机农互助 秩序井然

  “三夏”作为一年里第一个大忙时节,机器和人员调配都非常紧张,而首次推行“机农互助”模式的徐姚村,今年夏播工作的完成时间,相比往年提前了3天。“3天,意味着秋收时稻谷有更充裕的生长时间,农作物更易增产。”徐姚村农业相关负责人顾庆峰解释。在“三夏”工作最忙的10天里,叶榭镇的农机手们个个都在抢工时;而家庭农场主们清楚了自家的翻耕、播种时间表,相比以往“从容”了许多。以前,家庭农场主们排着队预约农机手,眼看着要过了播种期限,可农机手究竟什么时候到,心里没有底,等得人心发慌,为了能早点预约,甚至还要“讲感情,找关系”,而农机手们“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并不着急”。而像与金山、奉贤相邻的同建村,往年农机手还会跨区“接活”,一时间搞得人员、机器都紧张起来。

  统筹调配 争分夺秒

  针对农忙时节“缺人工,抢农机”的尴尬和局促,近两年,叶榭镇在东勤村、金家村等村试点推行“1+2+8”机农互助模式,即以互助小组为单位,安排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服务8户家庭农场或约800亩农田,组内成员相互帮衬劳作,确保农忙时“定时、定人、定片区”,在小组内部形成责任制。今年,随着机农互助模式在全镇推行,机耕服务变得更加制度化。

  由村委会统筹调配,农忙前,各村很快张贴出了农忙时节统一的机耕安排表。其中,不仅规定了互助小组的耕作范围,还把每半天的作业进度也精确标明。若有农机手请假,需要提前一到两天申请,村委会将安排其他具备农机操作技能的人员顶班,保障时间不被“浪费”;在田间,每天定时有专人巡查耕作完成情况。根据规定,农机手只有在做完片区“分内工作”后,才可以向镇农业服务中心提交跨区作业申请单。

  在同建村,村委会在“三夏”工作启动前,组织所有农机手和家庭农场主参加了专题会议,明确了互助小组安排情况。像徐姚村,每年4台机械轮番耕作3266亩土地,最快和最慢的耕作时间往往相差10天,谁也不愿落后,为此,家庭农场主还容易起纷争。今年,分成4个互助组同时推进,农机手有了明确的时间节点,“都想早点做完,去接新活。”顾庆峰说,时间差也由此缩短。

  未来,叶榭镇还将加大力度培养更多家庭农场主掌握农机技术,让互助小组机耕作业效率不断提高。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