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元葡萄树”是怎样培育成的?

产生日期:2014-06-17 00:36      来源: 东方城乡报

嘉定马陆大裕村,素有葡萄之乡美誉,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葡萄。一般农户每亩地大约种上170棵~200棵,亩产值3万元左右,也算是不错的收益了。然而在上海农家苑葡萄园的连栋大棚,树与树之间拉开大大的间距,仔细一数才发现,一亩地里居然只有36棵、24棵,最少的仅仅种了7棵葡萄树!上海农家苑葡萄公司总经理管华明告诉记者,葡萄树栽种数量是少了许多,但产量却能达到1000公斤/亩,亩产值高达6万元。“一亩地仅种七棵葡萄树,可这七棵树棵棵都是‘万元树’,每棵树的产值达到一万多元。”“万元葡萄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着“当家人”管华明,记者走进葡萄园一探究竟。

□记者 欧阳蕾昵

【全景展示】

“架下鸡”悠闲度日

立体栽种“百花齐放”

时至6月上旬,葡萄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串串套上专用袋的葡萄开始慢慢“着色”,揭开袋子一瞧,便是一片紫红粉绿的好色彩。

走进位于大裕村的农家苑葡萄园,一幢幢连栋大棚宽敞明亮,葡萄树被高高架起呈T字型。映入眼帘的除了“高挑”的树外,还有上百只红冠黑毛的土鸡,此时正悠闲地在葡萄架下踱着小步。管华明介绍说,农家苑葡萄园已实行100%设施栽种,像这种大棚属于观光棚,葡萄树栽种高度达2.2米,方便游客观赏游玩。

“平时只需喂一些菜皮和稻谷,对果树生长可谓好处多多。”管华明告诉记者,饲养鸡群不仅能把果园里的杂草和害虫吃掉,鸡粪也是一种优质的生态有机肥料,可以直接用于葡萄栽种上。游客过来买葡萄的时候,都喜欢捎带点土鸡回去。

记者发现,除了自由奔跑的土鸡,葡萄树下的大片土地也没有闲着,韭菜、空心菜早已成熟收割下;茄子、土豆则默默等待着丰收时节的到来。每年10月份,待葡萄树的叶子全部凋谢,管华明便在葡萄树下的空地上种一些绿叶菜、土豆、茄子、山芋等经济作物,一直可以种到来年的5月。“这样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15%—20%。”

“高高在上”的葡萄树、大片可供套种的土地,还有散养在葡萄架下的土鸡,这样“奢侈”地种葡萄,究竟效益如何?见到记者一脸疑惑,管华明笑了起来,“别看我家的树种

【眼见为实】

精准控制肥水

一棵树有望结果300串

“一般农户的葡萄树,一棵树可以结20串葡萄,而在我这里,一亩地种上24棵树,每棵树可以结120串葡萄;而每亩地上种7棵树,这些果树今年有望结果300多串,这样算来,一棵树的产值将达到万元以上,正所谓‘万元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跟着管华明,记者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万元树”。在更加开阔高大的连栋大棚里,“万元树”被栽种在一个1.2米长0.8米宽的“大花盆”里,盆里施的都是深度达20厘米的有机肥。每棵树被安置在“王”字型的平盆架上,使其可以享受到足够的阳光,有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一棵树占地面积就有96平方米,这样一个1.8亩的大棚仅仅栽种着12棵。这样一来,苗的成本大大减少,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管华明说,树下的大面积土地便于立体种植时的小型机械操作。“万元树”全部实行肥水一体化管理,采取根域栽培技术不仅节水节肥,还能精准把握产品质量。“今年,每棵万元树有望结果300串以上,整个葡萄园里这样的树大概种了160多棵。”管华明介绍说。

【秘密武器】

交大教授传经送宝

“小隔间”栽培大显神通

如何精准控制葡萄的肥水,让葡萄的品质更佳?管华明的秘密武器正是出自交大农学院王世平教授之手。把根系置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内,通过控制根系生长来调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王世平教授主持的“根域限制”技术正合其意。

由于原产地中海东岸,葡萄喜干燥,我国自古就有“葡萄南不过长江”的定论。上海等长江以南地区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种抗病性强的巨峰系葡萄,但南方高温多雨、少日照和高地下水位等自然环境条件使葡萄病害多。

果树幼时需要集中施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扩大树冠,到了盛果期如果根系过于发达,就会吸收过多的水分和营养,严重降低果实品质。王世平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研发了“根域限制”栽培技术,通过将每棵果树种植在自己的“小隔间”,有针对性地肥水供给,有效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王世平的“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因此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上海交大农学院的首个国家级奖项。

“根域限制栽培技术可以做到精准控制肥水,这项技术种植的葡萄果树第二年就能够进入结果期甚至达到盛果期。”管华明表示,自从有了王世平教授的技术指导,农家苑葡萄园的果树种植跨越了新的里程碑。从2009年开始,管华明慢慢开始减少种植数量,减量的同时产出却不减少,管华明便萌发出了“少种多产”的念头。从一亩地种36棵树减到24棵,一直减到前年的7棵。

【创业故事】

“乡土专家”抓牢机遇

“管家葡萄”名扬四海

葡萄,对广大食客来说是一道果香四溢的美食,对葡萄种植者来说则是赖以生存的资本。一亩地仅仅栽种7棵葡萄树,通过节水节肥、严格控制葡萄产量,可以说,给葡萄执行“计划生育”的管华明是个地地道道的“葡萄迷”。

上世纪80年代,马陆葡萄发展起来,小小葡萄不但带动了地方的经济,还培养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马陆从1985年开始种植葡萄我就积极响应了。那个时候的我对葡萄一窍不通。还好我们马陆乡政府成立了果蔬果品服务公司,我就从1986年开始种葡萄。”管华明回忆道。第一次种了葡萄后,他拿到市场上去卖,当时的产值是2万多元。当年,如果一户人家一年的总收入超过一万就是万元户,管华明一下子就跃升为万元户了。葡萄给初创业的管华明带来了甜头,从此之后他便一心扑在上面。目前管华明的葡萄园占地226亩地,拥有20多个葡萄品种,所有葡萄全部实施设施化栽种,产品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大裕村规模最大的葡萄园之一。

“当初注册品牌时,我就想,我姓管,家里种的葡萄就叫‘管家葡萄’。商标也很简单,一个圆圈代表葡萄,上下一个‘管’字一个‘家’字,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

管华明告诉记者,自己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经营葡萄园却有着长远考虑,比如连栋大棚的前期投入很大,一个大棚的全部建设费用在10万元左右。他还是把钱砸了下去;还有现在看到的葡萄专用套袋,全部采取进口木浆纸制成,透光、透气、牢固度高,每个袋子成本价就要1角3分一个。

“投资大回报也高。”管华明说,每年6月到9月是自由采摘时间,这里的环境好,游客都是慕名前来摘葡萄,尝农家菜的。“管家牌葡萄走的是精品路线,论串购买。40元/串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价格不菲,但只要尝过的客人都会再来购买。”

“看江南万元葡萄树,圆管家品牌葡萄梦”。去年以来,管华明的“万元葡萄树”还吸引了来自河南、江苏、浙江等各地的种植大户前来“取经”。由于几十年来潜心钻研葡萄栽种技术,管华明被市林业局授予“乡土专家”称号。

日前,市林业总站还为上海首个林果乡土专家示范园——嘉定马陆农家苑葡萄园授牌。

【特色体验】

二维码可追溯

阳台也能种葡萄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起,农家苑葡萄公司尝试在所销售的葡萄外包装盒标上二维码,客人可通过手机扫描或是上网查询,来了解所购买葡萄的产品信息以及种植、生长全过程,其中包括葡萄的施肥用药记录、种植责任人以及质量检测报告的具体信息等一应俱全。

管华明说,今年的气候条件还是有利于葡萄生长的,因为今年并没有出现往年普遍的“倒春寒”。最早的一批早熟品种大约在6月25日左右上市,包括喜乐、夏黑、玫瑰等。像往年一样,“管家”牌葡萄除了可以到园区实地购买外,还在马陆葡萄网上实行线上销售。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李鬼”假冒马陆的招牌欺骗消费者。对于这一问题,管华明也很无奈,他说,“马陆葡萄的上市量很少,基本上不到上海市区。所以如果要买正宗的马陆葡萄,还是要亲自到马陆走一趟。”

如今,农家苑的葡萄都在慢慢“上色”中,记者随手摘下一个尝了尝味道,又涩又酸,管华明却说,“等葡萄成熟了甜度一定很高,现在越是酸,将来越是甜。一般好的葡萄最低糖度都在16度以上。想要吃到好的葡萄就要根据不同葡萄的成熟时间购买,7月底以后的葡萄糖度是最好的。“

在连栋大棚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最早的“犁架式”的葡萄架管华明至今还保存着留作纪念。对于未来,管华明充满期待,他的“管家”牌葡萄如今正在申请上海市著名商标。“现在的万元树是2012种植下去的,今年产值将首次达到万元,明年可能会更高,我想,一棵树上结400串葡萄应该不成问题。”

管华进而还向记者透露,目前,葡萄园正在酝酿一个新的发展计划:等到今年葡萄收获季后,就将有部分葡萄树修枝整形后种进居民的阳台、露台、庭院,全程由乡土专家指导,最快到2016年夏天,马陆葡萄有望在阳台“初长成”。

“引种葡萄到市民家里也是一种销售策略,希望更多人认可马陆葡萄。”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