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献策长江经济带:上海四个中心是引领 要避免行政壁垒
产生日期:2014-05-14 02:18 来源: 东方早报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陈述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构想,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上海如何辐射长江经济带
“四个中心”战略建设应起到支撑和辐射作用;自贸区制度创新试验应起到开路与衔接作用;沿边、沿海、沿江的发展建设应起到融合与共生作用;对长江经济区域内的11个省(市)的改革推进应整合与协同发展。
中国的东海岸是一张力满千钧的弓,长江是一支离弦之箭,上海是箭头。以前,这是一个关于地理的比喻,现在是一个关于经济、战略的比喻。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陈述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构想,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去年7月,习近平冒雨视察武汉新港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随后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赴上海、湖北等地调研,听取各地对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4月底在重庆召开的11省市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中国最大的一个跨区域国家战略建设由此开始。长江经济带如何协同发展?上海在扮演怎样的角色?上海这个箭头在这把弓箭上如何既向前开拓又向后带动?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经进入讨论阶段,年内有望出台。而上海自去年年底联合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学术机构,启动了长江经济带的研究课题,希望提出长江经济带地方版。
“上海是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这一点不仅是自然地貌所决定的,同样也是经济发展向高处走的归属,因此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应追求系统带动效应。”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大器教授如是说。
39城集聚辐射区域经济
吴大器认为,长江经济带成为新热点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必然,是国家战略的体现。
他把长江经济带的价值归纳为“巨龙越海、系统共生、炎黄命脉、源远流长”。“从巨龙越海来看,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龙首’在上海,未来50年世界经济高地在亚太,长江经济带的重新提出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太平洋视角的再度定位,长江经济带将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从系统共生来看,长江经济带是整个国家的战略系统重要组成的子系统部分;从炎黄命脉来看,长江是民族命脉,长江经济兴则国家经济兴,长江经济畅通则国家经济提速发展,忽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将削弱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从新中国延续至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同样是举足轻重的,我们从建国以来的各个五年规划中可见一斑。”
长江经济带从上海回溯,节点城市有39个,横跨三个城市群,从东面开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就是“长中角”,包括武汉、长沙等城市,还有皖江城市带,更西面则是成渝城市群。
“这次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是一个新的概念和理念。对此,我想主要要发挥经济增长当中,长江经济带的带状区域的合作和带动作用,强调带状的概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权衡认为,这39个节点城市对区域经济主要起到要素的集聚作用,还有就是辐射带动作用。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这条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我想,这还是要各个地区之间真正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地区之间的分割和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基础配套要跟上,比如整个长江经济带上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统一的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基础配套工作做好的话,对进一步做好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起到拉动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郁鸿胜也十分看重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主要围绕着长江流域的建设,也就是长江流域的黄金水道的建设,这是很关键的,黄金水道的建设关键又在于基础设施,这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之间形成互补,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关系。”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2年长江经济带将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其中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率先建成。这一运输体系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为支撑,在保证长江干线航道畅通高效的同时,全面建成沿江高速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长江“借道”长三角
基础设施建设,虽投入巨大但也许是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环,最重要的东中西部跨区域制度合作才是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关键。专家建议,可借鉴长三角合作机制。
长三角区域包括苏、浙、沪两省一市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自1980年代开始,经由民间自发推动、企业联合推动、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几个阶段,至现在基本实现交通一体化、人才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
“长三角部分已经很有基础了,过去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还是很有进展,现在可以发挥长三角在整个长江流域里的支撑力,引领和带头作用,已经有这个能力和基础条件了。”权衡高度评价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但他认为,长三角城市的数量毕竟还比较少,它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就不如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带状的规模效应更大。
在他看来,长三角最近这些年讲合作,实现了共赢分享,也避免了相互分割的问题,也是产生了整体的协同创新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对长三角有好处,还能对整个长三角产生溢出效应,“下一步可以想办法,怎么更好地把长三角一体化的溢出效应发挥出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对此郁鸿胜认为,上海可以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把上海对外开放的重大改革措施通过上海到长江三角洲,然后一路西行到长中角,再到成渝城市群,让改革开放的经验向内地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建立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体制机制的协调关系,因为长江三角洲是三省市,长江流域是11个省市,可以借鉴长三角的合作机制,由原来的要素合作转向制度合作。”郁鸿胜说,环境建设也很重要,长三角生态合作的协作机制,可以为长江中游、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所借鉴。
与李克强召集长江经济带座谈会同时,“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在南京举行首次办公会议。这个在今年1月刚刚成立的组织,由环保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个国家部委以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相关部门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担任组长,旨在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协作需要39个城市逐步融入到协作的框架中来,需要时间磨合、探讨、协商,逐步使城市经济、管理、规划一体化。这就是未来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希望所在。”郁鸿胜如是展望。
沪“四个中心”引领支撑
上海如何发挥在长江经济带中的箭头作用、如何在这一国家战略中找到自身位置呢?
吴大器指出,在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上海的发展依然是争做排头兵、领头羊,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应追求系统带动效应,在融合辐射共生方面可归纳为4个模块,即上海“四个中心”国家战略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应起到支撑和辐射作用;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试验对长江经济带应起到开路与衔接作用;“3个沿”(沿边、沿海、沿江)的发展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应起到融合与共生作用;对长江经济区域内的11个省(市)的改革推进更应起到系统整合与协同发展作用。
权衡也认为上海要在长江经济带起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表述为上海的‘四个中心’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等都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功能,‘四个中心’建立起来,把资源配置的功能从长三角区域扩散到长江流域,这就是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间需要扮演的角色。”权衡说,这点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讲,强调上海参与的协同效应比较好。从产业链、价值链来看,上海和经济带上兄弟城市有一个相应的产业分工,市场的分工,“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规则上的区域分工才是有效的。”
权衡认为,在长江经济带上某些功能与上海有重叠的城市,不用担心上海会以强大的优势与之竞争,因为上海的定位是着眼于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这种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一旦建立起来,一定会对整个长江流域其他城市的功能完善起到补充作用,会相互促进。
他倒是担心心存高远的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存在感不强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上海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完善这个功能主要还是要靠现在正在推进的‘四个中心’建设,完善金融、航运等功能,这些功能完善好了,体系建设好了,区域经济的建设、上海的创新领域作用也就能实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权衡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开始会产生增长极的作用,但是,增长极的作用到一定程度就会扩散,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深化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自贸制度创新的复制推广;固化以往积累形成的经验、做法的科学提升;细化长三角规划在长江经济带龙头枢纽的引领系统建设;强化共享共生共进导向的长江经济带相应各方融合衔接;形成上海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而注重实际、注重实效、注重实现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吴大器为上海这个增长极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扩散作用做了细化。
各地金融中心功能互补
对于长江经济带上不少城市也提出建设各自的金融等中心和上海的“四个中心”的关系,权衡表示,长江经济带上的内地城市像成都、重庆等也在考虑建金融中心,但它们主要还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面向国内的区域中心,比如像重庆位于西三角,很多职能是为了西部大开发的考虑设立金融中心。再比如重庆建设航运中心,但是这个中心主要是对于长江航道而言,不像上海的航运中心还要面向全世界的。
权衡指出,像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其他城市的中心很多并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但是,兄弟城市建设其所在区域的中心和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是不矛盾的,因为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是面向国际的,其中有提升我们国家竞争力的考虑,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疆域那么大,每个地方出于区域性的发展协调考虑,建设本区域的中心也是需要的。
权衡认为,可以适当地发挥各区域中心各自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形成优势互补、功能互补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
对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是否有可能出现竞争中的利益争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刘世庆说,“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都在发力是好事,肯定有竞争,也会出现重复建设,但利大于弊。众人拾柴火焰高,合力大于消耗,竞争也可以促进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