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文明传承与创新
产生日期:2014-04-30 01:07 来源: 解放日报
意大利 2015年米兰世博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由复旦大学、解放日报社和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执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场主题论坛,昨天在复旦管理学院举行。针对“中国种子:文明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等在致辞中,纷纷表达了世博作为人类文明驿站的独特价值;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等多位演讲嘉宾,充分阐述和分享了延续上海世博精神、“从上海到米兰 从世博到世界”等理念。
用好中企馆这个公共外交平台
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中国政府将首次以自建馆形式参展海外世博会,这也是中国企业自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之后的首次赴海外建馆参展。因此在论坛现场,米兰世博中企馆执委会主任陈安杰对此次首场论坛主题的理解是:“具有双重意义。‘中国种子:文明传承与创新’这个题目,既表达了世博活动与文明发展的生生不息,又正好呼应了中企馆‘百年世博’的项目定位。”而对借助米兰世博中企馆这个平台,开展公共外交、传播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文明,众多嘉宾都给予了认同。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杨玉良特别提到,中意之间具有深厚的文化交往传统,《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汤若望等在中西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海与米兰相继举办世博会,体现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默契”,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文明传承与人文交融。
每届世博会都是短暂的文艺复兴
论坛现场,多位专家轻松、精彩的即兴互动,不时引起台下阵阵笑声。针对当前中国商飞和宝钢集团已确认参展米兰世博中企馆,另有大量全国各地具代表性的国企和民企正与执委会深度洽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专题阐述了民族品牌的内涵以及走向国际所需具备的条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则表示,他对“中国种子”的主题高度认同。他认为,文明基因多样性是创新的前提,博览是多样基因的集中集聚,博览会又是新建筑文明的诞生地,而“中国种子”蕴含了基因与创新精神,必会在国际舞台呈现中国企业的精彩绽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也点赞“中国种子”主题,称中西方交融交流中,种子就是一个媒介,如中国北方种植水稻,最早就引进了欧洲的种子,而且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带入的。上海世博会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季路德则一语精彩:“总体上,大型活动对社会发展是积极的。世博会作为邀请世界各国参加的博览会,就是短暂的文艺复兴。”这也回应了他提出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办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留下什么精神遗产;我们如何继承世博会遗产。
人类社会更应引领前瞻
特地赶来的周汉民教授,深情回忆了上海申博与办博历史,他尤其感触2004年从申博走向办博的首次“大考”——撰写“注册报告”,“万事开头难,最难写的就是第一句话,我和同事们众口一词写下‘世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他还在论坛现场披露了两件往事:其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最深重时刻,“我们从2006年开始每年一度举行参展方会议,有次我就被问到一个艰涩的问题——上海世博会有没有能耐抗住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把它办成?我的回答是,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原因是这棵树在春天会枝叶繁茂。我深感,世博会是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舞台,人类社会要瞻前顾后,但更应引领、前瞻。”周汉民借此激励和祝福米兰世博中企馆。其二,“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是当年第一个到访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外国领导人。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国家馆,最后又作为意大利人民送给中国的礼物,永久地留在了我们的土地上。米兰世博,是回报意大利对我们一片深情厚谊的好机会。”
本报记者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