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意外发现了鱼虾蟹
产生日期:2014-04-22 01:52 来源: 东方早报
|
||
|
||
早报记者 邹娟
实习生 王莉楠 陆兵
长江口海洋牧场对生态的修复效应日益明显,甚至给科研人员带来意外惊喜。
除了建“牧场”时散播下的缢蛏、河蚬和沙蚕,在最新监测中,还意外发现了蟹、鳗鲡和小虎鱼。
昨日,上海崇明海洋牧场春季监测展开,早报记者现场采访看到,经过两年多的沉淀,生态聚集效应已在海洋牧场逐步显现,与牧场一步之遥的江面,甚至成为渔民捕捞刀鱼的聚集地。
发现鳗鲡和豆形拳蟹
从崇明团结沙码头上渔船,开80分钟后,换小艇,再步行,是到海洋牧场最近最快的办法。早上8时许,潮水还未全退,而海洋牧场的监测人员,已穿上防水裤,蹚着及腰潮水,绕着竹桩挖沙取样。
海洋牧场位于崇明岛东滩的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内,占地14.4平方公里。所谓海洋牧场,即在一定海域放“人工鱼礁”,以聚集海洋生物。长江口因为沙质特殊,只能深扎空心竹竿,让底栖生物能聚集在竹竿周围。因此现在看到的海洋牧场,就是几十万根竹竿造出来的“滩涂森林”。
越接近海洋牧场,水就越浅,泥沙下时不时能看到一两个小水泡。同行的监测人员吴铠说:“冒一个泡的,沙下必定是河蚬,冒两个泡的,是缢蛏。”说着,他就着一个小水泡轻轻一抠,便挖出一个河蚬。
这些底栖生物,并不是滩涂上原有的。在2010年至2011年间,长江口自然保护处在这块滩涂做过本底调查,10平方米区域内找不到一个底栖生物,几近“光滩”。
于是,在建好“人工鱼礁”后,保护处在附近投放了共计数十吨河蚬、缢蛏和日本沙蚕。昨日监测发现,“竹阵鱼礁”内不仅聚集了河蚬、日本刺沙蚕、螠蛏,还出现了藤壶安氏白虾、中华绒螯蟹等大量底栖生物。
返程路上,监测人员还发现了蚕豆般的豆形拳蟹、会咬人的小虎鱼以及鳗鲡等生物。“鳗鲡是长江口特有的鱼类,小虎鱼生性凶猛会咬人。这些都不是我们放下去的,是生物慢慢集聚的过程。”“鱼博士”吴跃平说。
昨日的监测,也是下个月即将实施的第三期海洋牧场项目本底调查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主要调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春季水文水质状况,调查人工鱼礁和光滩区的生物聚集情况、生物种类变化、资源分布情况和生物生长情况,调查底播生物的繁殖生长情况。通过监测掌握示范区的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评估示范区建设和生物底播效果,分析示范区为改善5月份中华鲟幼鱼洄游至长江口后索饵栖息状况的作用。
渔民支持海洋生态修复
长江口的潮汐,一天两次,白天落潮时间只有2小时。几十万根竹子,如何见缝插针扎下去?
据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陈锦辉介绍,扎竹子的工作直接包给了渔民。捕捞季,渔民几个月吃住在船上,工作人员将竹竿拖到指定地点,落潮时,渔民利用两小时的间隙,挖洞插竹竿。
这些插竹竿的渔民,也见证了今年江刀产量的衰退。
安徽人老谢是插竹子的渔民之一,十几年前,老谢一家花40多万元买了一艘渔船,做起了船老大。每当刀鱼捕捞季节,便全家老小开到长江口,忙活一年的生计。“我们这行当,一年忙几个月,然后回去,想干嘛干嘛。说不上赚多少钱,图个自由痛快。”
不过,今年刀鱼的捕捞量实在让老谢不能痛快。去年是刀鱼产量创了个小高峰,今年的刀鱼季还有大概半个月即将结束,捕捞量几乎比去年同期下降三分之二。今年刀鱼的价格也随重量分化得严重。条重二两的江刀昨天收购价在1000多元/斤,但条重一两上下的刀鱼,只有约60元/斤。老谢这几年捞上来的大多为小刀。
“看情况吧,再做几年,刀鱼再不好捞,我们就上岸了。”老谢说,从生计来看,他支持海洋修复工程,“长江现在能捞的东西实在太少了,鱼虾多一点,说到底,对我们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