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井凌桥村选拔家庭农场主在央视播出引起反响 让想种地、会种地、能种地的人接班

产生日期:2014-04-03 02:18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自3月14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播出了《上海松江农民抢地种的背后》系列报道,引起了广泛反响。那几天,被选点采访的叶榭镇井凌桥村村民和家庭农场主们也准时守在了电视机前,收看这一系列报道。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讯 今年1月27日,松江区新一轮家庭农场主承包经营选拔在叶榭镇井凌桥村启动。其实,井凌桥村家庭农场真正的承包签约时间应该在今年10月,但为了让选拔准备更加充分,村委会把报名、审核、民主评议环节足足提前了8个月。

条件严苛

到龄家庭农场主“退役”

要想选拔出一批“想种地,会种地,能种好地”的农民,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节目组跟进了月余,旁观了家庭农场主选拔的全过程。

家庭农场主张国火从没想过自己会出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2007年,他成为了松江第一批家庭农场主,一晃七年过去,张国火作为“老法师”,亲历了家庭农场从“尝试探索”走到“人人抢争”的今天。他承包的116亩土地今年10月就要到期了,但这一回,他已经没有资格再出现在“选拔”名单里。看着电视里熟悉地介绍家庭农场经营的自己,张国火颇有感慨。原来,今年,张国火已满60周岁,不再符合承包经营者“需在60周岁以内”的条件。尽管连续五年在区里获得了“优秀家庭农场”、“水稻高产竞赛优胜奖”等荣誉,他所种植的116亩良田也被区里评为“千亩丰产方”样板田,然而,张国火还是要退出了。

与张国火一样,不少经验丰富的优秀家庭农场主也因年龄限制而“退役”,让年轻人多了“竞争上岗”的机会。经历了从审核、审议、面试和民主评议等几轮环节,原先报名的64人中,最终有27人被选出。把土地交给信得过的人,这一回,除了经验丰富的原家庭农场主高票当选外,井凌桥村还有6位“年轻人”也在竞争中入选。

后继有人

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接班”

48岁的封万利就是“年轻人”之一。虽说从小在农村长大,看着祖辈种田,从前也承包过农田,但真正做“家庭农场主”,承包百亩农田,还是头一回。民主评议中,封万利高票入选,跻身前三,他说:“肩上担着村民对自己的信任,所以,地一定要好好种。”

把踏实肯干、为人厚道的人推选为家庭农场主,这是村民代表的一致意见。像封万利一样,这些“年轻人”中,有的做过企业管理,有的在打零工,但回村种地,他们都觉得是“更有前途的选择”。

可要种好地仅仅靠憧憬和决心还远远不够。选拔工作提前了8个月,真正“拿到地”还要到下一轮秋播时。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期,这些“预备家庭农场主”也先学一步,与经验丰富的家庭农场主一同忙了起来。

“早作准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封万利说,新一轮春耕就是好的学习机会。“年轻人”中,桂万清早有“子承父业”的打算,提前两年就开始在田里学习耕作技术,今年是父亲桂云华承包家庭农场的最后一年,他决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功入选后,桂万清松了一口气,目前抓紧时间专心“充电”。徐秋连是唯一入选的女性家庭农场主,常年在企业工作,徐秋连缺少农业知识,但她早早请来在泖港镇经营家庭农场的姐夫当“老师”,随时取经。

今年,对这些“预备家庭农场主”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要在统一安排下,参与家庭农场职业培训,经过几轮学习、实践和考试,考取“家庭农场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真正地“持证上岗”。春耕开始后,经验丰富的家庭农场主也将在村里发挥“传帮带”作用,从田间管理、作物种植、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进行现场指导,向“新人”介绍种植经验。

未来第一年,是“新人试用期”。“种得好,才会进行4年续约;种得不好,将被取消‘资格’。”井凌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