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再来袭 家禽业春天在哪里?

产生日期:2014-02-19 04:52      来源: 新华社

   2013的春天,中国防治禽流感形势严峻,全国家禽业平均一天损失近10亿元,遭遇“寒冬”。2014年1月至2月,禽流感又一次来袭,家禽业能否有力应对,还会遭遇严冬吗?历经考验的家禽业何时迎来真正的“春天”?

  活禽交易点:门可罗雀

  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报告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达到180多例,相较去年有所增多,对此多地宣布阶段性关停活禽市场,活禽交易又一次跌入冰点。

  在上海,活禽交易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停止,直到5月1日恢复,然而在停止之前,市场已趋冷清。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家定点的活禽交易点,虽逢过年,但摊主一上午都卖不出去一只鸡,而在之前,这个点每天销售量近40只。

  面对冷清的生意和间歇性停售的措施,摊主决定另寻门路,至于这些卖不掉又不让继续卖的活鸡,只能宰杀后冷冻,年后按冻鸡价格销售。

  养鸡户:销售无门 自寻出路

  消费骤减、市场停摆,养鸡户是否和上次一样,受到严重影响?

  记者来到位于浦东新区新场镇的一家养鸡场,养鸡户正坐在户外打着毛衣。去年禽流感爆发时,这家养殖场3个大棚的鸡无处销售,只得低价让政府收购,从中获取政府补贴。养鸡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三黄鸡去年收购价格4.5元一斤,哪怕每只补贴3元,都难赶上每斤5.5元左右的养鸡成本价。因此今年,不少养鸡户只能自寻出路,通过中介销往给饭店。

  附近一些养鸡户告诉记者,去年同意收购,一方面是政府补贴政策明确,另一方面是疫情突然爆发,并无预警,导致大量等待出栏的家禽积压。而今年,至今补贴政策不明,而且此前各方都知道春节将停止活禽交易,所以就提前减少了养殖量。但对于5月1日恢复活禽市场生意会不会好,还难以预估。

  养殖产业链受挫

  政府补贴尚不明朗,家禽养殖保险却已渐成熟,记者了解到,上海的家禽养殖保险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险,完全由政府财政托底,涉及家禽3000多万羽,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旦发生理赔,可以赔付相应损失的一半左右。第二类是补充险,可以对基本险之外的风险进行保障。然而对鸡农而言,保险能做的只是止损,他们希望的还是赢利。

  将出栏的鸡定点卖给冷鲜鸡厂是鸡农的另一个选择,这样的话,鸡农可不必减产,也不用担心销售渠道。从去年禽流感爆发以来,冷鲜鸡产业一度被认作家禽业度过难关的救星。据统计,2013年,冷鲜鸡在中国肉鸡消费中所占比重还很低,仅占整个禽肉消费总量的1.5%-2%。

  专家建议:永久关闭活禽市场

  允许活禽交易后,不仅冷鲜鸡企业生意难做,上游的定点养殖场,下游的直营和加盟店都将受挫。活禽交易启动和关闭似乎成了一道闸,关闭时,供给活禽市场的鸡农受损,打开时整条冷鲜鸡产业链受挫,家禽业的两边都过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日子。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从疾病预防还是家禽业发展来看,永久关闭活禽交易是大势所趋。

  永久关闭活禽市场其实只需政府一声令下,但命令之后,如何正确引导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是重中之重。长远看来,完善保险、补贴和储备制度,坚持不懈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唯有如此,家禽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新华社记者潘旭、丁嘉源(实习)上海报道。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