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交通出行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产生日期:2014-01-07 01:20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记者 陈宗健
横贯大浦东的地铁16号线横空出世,使沿线、尤其是南汇地区的百姓获益良多。全程13座车站,竟有10座站点位于原南汇区地界,这让南汇人欣慰不已。出行变得便捷了,南汇百姓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乘兴前往体验家门口的地铁乐,感受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
长期以来,出行难可谓一直是南汇地区的一个“硬伤”。人们倘若想进城,通常只能选择乘坐长途公交巴士,至龙阳路后,再换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跑一趟市中心城区既费时又费力。16号线的开通,使困扰南汇地区居民出行难问题迎刃而解。
16号线是上海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条轨交线。它虽说是浦东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但同时也是一个能与多条轨交无缝衔接、贯通本市城乡的交通枢纽。通过换乘1号线、2号线、9号线、11号线、13号线,可直达市区及嘉定、松江、宝山、闵行等地。即可以不用出站完成各点接驳,实现城乡跨区运行。几天前,在16号线的沿途采访中,一些郊区市区乘客纷纷向记者有感而发。来自奉贤区金汇镇的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向记者陈述道,他搭乘16号线,是赶去滴水湖探路的,与他同行的还有另两位同村的老哥。他说,作为南汇的邻居,16号线开通后,让他们也分享到了出游便利。一部公交到航头,再搭乘16号线即能直达滴水湖,单程只需个把钟头,这比以前不知省心多少。
从这位老农的嘴里,记者了解到,他们村里有一个七八人组成的出游小团体。由于年轻时大家都没机会外出游玩,所以现在有条件,便都想乘身体尚健多跑几个地方见识见识,好好体验一番生活乐趣,且大家手中都持有老年卡,外出乘车都不用掏钱,挺方便。“此次搭乘16号线,是想先探寻一下出游线路,好为以后出行规划一个最佳路径与时间表。”这位姓蒋的老农进而又说道,现在郊区也有不少新建的好玩地方,这些景点即便对他们这些生活在农村的人而言也同样具有不小吸引力。但从前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许多想去的地方都没去成。现在交通四通八达,想去哪就去哪。
在与蒋老伯谈得正欢时,一旁同路的另一位郊区老人也忍不住对记者插话道:现如今,上海郊区与市区几乎已是“零距离”,许多地方都有大桥、隧道、高架、轨交相连接。比如,往返崇明可走越江隧道;往返奉贤可走奉浦与闵浦大桥;往返嘉定可走沪嘉高速或11号线地铁;往返浦东更有卢浦、徐浦大桥与延安路、大连路、打浦路隧道以及2号、16号线地铁等多条线路可选择……整个上海交通网已将市区郊区紧紧相连,非常接地气。不像从前的沪郊,找一个公交站点都要费上好一阵子劲。一条黄浦江,甚至就能将郊区市区两地不同形态清晰划分出来。如今,郊区至市区转眼即到,跑来跑去相当方便,两地边界划分也已经是越来越模糊。
16号线的开通,同时也让市区居民跑南汇的脚步变得勤起来。来自长宁区的魏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听说滴水湖是目前在尚未成陆的海滩上填海造陆开挖的国内第二大人工湖,所以早就想着去那开开眼。可鉴于之前交通有些绕,跑一次实在有些不方便,所以一直都没能去成。现在,他只需11号线换乘16号线,花个把多点时辰即能到达滴水湖,让他感到非常方便。同时,一路上还能顺途去野生动物园,一天能跑两个地方,觉得很尽兴。在16号线车厢内,记者发现,像魏老先生那样来自市区的乘客有不少,且也大多是去滴水湖或野生动物园游玩的。有了便捷的出行,市区与郊区两地互动来往就变得频繁起来,使两地有了更好的融合基础。
长期以来,“先进城市、落后农村”的二元结构局面曾一度阻碍着郊区发展。因此,消除二元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发展交通,无疑是为打破二元结构瓶颈奠定了基础。1984年,上海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率先提出“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上海又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将建设重点不断转向郊区。并通过改善交通,不断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使郊区的生产方式、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为城市文明所同化,让上海郊区(外环线以外的区域)尤其是近郊(城乡接合部)逐步纳入到了城市发展的活跃圈层内。即使郊区越来越具备城市的属性,使城与乡的概念已不再有十分严格的区分。
截至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89.3%,城镇化水平居全国首位。目前,上海已有6个郊区通行轨道交通,其中包括轨交1号线、2号线、5号线、9号线、11号线、16号线、8号线,已形成快速便捷的城乡轨道交通网络。所有行政村公交也已基本实现通达率100%。也就是说,交通已不再是今日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一个洼地,而是一股强劲的推力。以路桥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不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