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城镇化发展迈开了新的步伐
产生日期:2014-01-02 04:58 来源: 东方城乡报
早在多年前,松江区就提出了“农民向集镇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的理念。一个个整齐干净的小城镇一直是发展的美好愿景:一方面,农民在集镇中享受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农村万亩良田连片,发展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朝着这个目标,松江区部分镇迈开了探索的步伐。
□通讯员 孙皓
本报讯 总面积79万平方米的住宅尚未建成,小昆山镇农民安置房区域却已成为全镇第一个接通天然气管道的小区。相隔一条文翔路,刚落成不久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小区相望,正翘首企盼着即将在这里安居的近3000户从农宅中搬来的农民。
在小昆山镇,总面积79万平方米的3个农民安置小区中,两个已经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从今年开始,部分农民的搬迁工作就将启动。小昆山镇作为全国第二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仅这项工作的规划编制,就推敲研究了将近4年之久。
即将转移进入集镇居住的,是来自小昆山镇较偏远的永丰村、汤村村、荡湾村等5个村的农民。按照自愿原则,农民迁移出来后,通过整合零散的宅基地土地,将有近1.16万亩农田聚合成片,集中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
产业发展的同时,农民将是该项工程最大的受益者。
最明显的变化,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享有情况。小昆山小城镇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由于原先农民住宅过于分散,公共服务的投入成本过高,导致许多公共服务设施无法全面覆盖。农民集中居住后,问题便迎刃而解。在集镇区,除了已经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小昆山镇还正在建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个幼儿园和一所敬老院,每个小区还将配置一定量的商业设施和农民专用的会所,并将成立居委会。“建设标准完全可媲美商业小区。”小城镇发展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真正让农民“市民化”的,还有社会保障待遇。小昆山镇结合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小城镇试点中涉及的农保人员养老待遇的若干规定》,转入集镇的农民将享受和“镇保”相同的养老和医疗待遇。
农民集中居住,还有望解决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的尴尬,并给予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渠道。
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松江浦南各镇更为迫切。如今,新浜镇正在开展市级土地整治工作,4个村的1000多户农民将集中进入集镇区。万亩良田成片的同时,该项目还将释放出700多亩建设用地指标。借此,新浜镇可在已经批准的产业园区内引进优质企业,从而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农民转移进入集镇居住后,临近安置区的工业园区则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各年龄段劳动力实现就业。而和新浜镇相比,毗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昆山镇则有更大的“先天优势”。
日前,小昆山镇和新浜镇都已完成了农民搬迁意愿征询工作。小昆山镇所涉及的5个村的农民搬迁意愿都已超过了95%,新浜镇4个村也都达到了90%以上。对于少数不愿搬迁的农民,两镇均表示将不搞“一刀切”,让这部分农民仍旧留在农村。
事实上,更多的镇将逐步加入城镇化改革发展的行列。笔者从松江区规土局获悉,佘山镇的相关试点规划工作也正在推进中。随后,东部片区也将列入建设日程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