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四通八达农民在家致富 上海城乡差别越来越模糊

产生日期:2013-11-29 07:04      来源: 新民晚报

【采访札记】

  地铁四通八达,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住在郊区、工作在市中心不再如以前那样辛苦;部分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刺激了郊区餐饮旅游业,带动郊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心城区市民的生活;市郊农民不再羡慕“城里人”,甚至农村户口变得越来越“吃香”,许多农民在家门口通过多种方式发家致富……

  近年来发生在上海这片热土上的许多变化,正体现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大上海”城乡之间的差别正在越缩越小。而这一切,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美景离上海人民已越来越近。

  住在御桥,去徐家汇购物,到滴水湖散步

  新上海人赵栋在上海已经奋斗了七八年,“之前我和老婆一直租房住,现在小孩1岁多了。最近在看房子,想把家安在安亭。”让赵栋下决心在安亭买房,很大一个原因是如今轨交11号线可以很方便地来往于安亭与中心城区之间。

  其实,轨交11号线开通花桥段后,方便的不只是嘉定新城、安亭等郊区居民,就连昆山花桥人也进入了1小时到达上海中心城区的“飞时代”。

  近日在11号线徐家汇站,记者遇到正和老伴带着外孙女游玩的张铨德老先生,他家住浦东御桥地区:“以前去趟市中心,公交车倒公交车,没有两三个小时到不了;现在,我们从11号线御桥站上车,1个小时之内就到徐家汇了。再过些日子,16号线也要开通了,我们还可以到罗山路站换乘,到滴水湖半日游。”

  今年,上海轨交建设继续高歌猛进。张铨德所说的御桥站,正是今年8月31日开通的11号线二期(罗山路-江苏路)的其中一站,而罗山路至滴水湖站之间的16号线也将于今年12月通车试运营。记者近日试乘16号线时发现,这条全新的轨交线路,座椅是横排的,时速达到100公里左右,沿途一片田园风光,这条线路开通后,方便的不仅是郊区居民到中心城区,也将吸引大批整天困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区市民到滴水湖畔走走看看。

  除了11号线、16号线,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的还有轨交12号线、13号线,其中12号线从闵行到浦东新区;13号线则从嘉定一直到浦东新区,沿途经过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多个人口聚集区。到2020年,根据上海市轨交远景规划,将有18条轨交线路完成建设,届时轨交车站几乎延伸到上海地图的角角落落,城乡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进一步缩短。

  沪嘉高速取消收费,火了餐饮旅游,旺了区域经济

  上个星期天的中午时分,尽管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位于嘉定南翔镇附近的一些休闲餐馆、农家乐依然门庭若市。步晓文带着妻儿老小一家前来就餐,“我们家几乎每个月都会来这儿,一家家农家乐吃过去,高速不收费,来去很方便,省得休息天在家里瞎忙活。”

  全长18.5公里的沪嘉高速公路是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1988年建成通车。2012年1月1日起,沪嘉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嘉定交通局工作人员王烨告诉记者,自取消收费后,沪嘉高速公路的车流量较原先有了大幅增长。

  落户在嘉定城区的民营企业嘉华物流公司,每天有3辆货运车运送物品多次往返嘉定与市中心,负责人陆建设说:“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后,降低了物流成本,对我们企业来说肯定是件好事。”嘉定区的古猗园、孔庙、秋霞圃、汇龙潭公园等景点,自沪嘉高速取消收费后,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嘉定旅游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嘉定的景点、度假村等游客接待率,提升了15%-20%左右。

  市郊农村户籍“吃香”,“转居”容易“转农”难

  宝山区月浦镇新丰村村委会主任曹思林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为了让孩子跳出“农门”,宁愿出1万元钱转个居民户口。现在是倒过来,送10万元钱请农户转居民户口,没有一家愿意。

  在金山区亭林镇后岗村10组农民邹逸栋家中,48岁的女主人施春寒自豪地说,她和丈夫都是农村户口,公公邹明达70多岁,在家享着清福,24岁的儿子在上海一家大型企业务工。一家三口因为是农业户口,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7.2亩,全部流转给种田大户,一年也有5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现在,邹家拥有三楼三底的楼房一幢和副房三间。50岁的邹逸栋办了五金加工厂,妻子施春寒开了“阿栋土菜馆”,夫妻俩不仅带动了1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还为家里创造了财富。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