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之上海闵行经验:农民带股进城共享改革红利

产生日期:2013-11-26 02:03      来源: 凤凰网

与全国其他省份正在开展的产权制度改革最大的不同是,闵行区采取了“一村一策”原则,即把集体资产按意愿确定改革模式,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组建能保护可持续增收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进城之后怎么办?变居民容易,生计问题却伴随终生。

越是一线城市,回答这个问题就越紧迫。经历城市化初期城乡利益失衡后,越发抵触征地动迁。但城市要发展,就必须继续“扩围”。这是闵行区当初的发展瓶颈,更是中国大多数大中城市发展的“通病”。

近年来,闵行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仅在吴泾镇,便有5500多户宅基地被征用,近1.3万名征地转居并进入城市,但在此进程中利益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日益突出。

闵行区的切入口是产权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让“带股进城,共享改革红利”。闵行区主任刘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项改革的重头戏就是组建股份合作社,让人人有股份,使永远分享深度城市化的成果。”

方向有了,问题也接踵而来。每个有多少股?新成立如何运转,又如何持续盈利?一个个问题,逼迫闵行区开始了一场最深刻,也是最繁杂的基层土地改革实践。

刘明说,2011年年底,闵行区的改革实践引起多方关注,并被列入全国24个改革试验区,试验主题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利益。”

2013年,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三组数据证明了这6年的成绩:截至2012年末,全区13万拥有镇、村、队三级集体净资产总额约20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32元;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1.49:1(市约为2.3:1,全国约为3.3:1);10万拥有集体股份并享受分红,年分红总额在2亿元以上。

变股民

改革的契机出现在2007年闵行区相继出台“闵行区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意见”、“闵行区统筹城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闵行区统筹城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每年制定年度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工作安排意见予以推进落实。2008~2013年,闵行区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工作安排累计达37大类284项,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累计达61亿元。

上述文件要求:到2015年,闵行区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基本均等,城乡居民水平基本接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3:1。

达成这一目标,闵行区有一个有利条件:当地集体资产总量较大,土地补偿费、集体不动产收益等形成的集体资产逐年增多,因此,可以将这些集体资产收益进行分配,使失地享受集体资产带来的红利。

刘明说,这也是闵行区全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即“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将村集体存量资产量化到百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产权清晰的股份合作社,让人人有股份”。

资料显示,闵行区产权制度改革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虹桥镇等集中城市化地区的探索,并先后经历了2003年以来的扩大试点和2011年开始的全面推进阶段,后一个阶段基本由区委区政府主导、推进。

截至2012年底,闵行区已完成改革的村53个。26个新的村集体净资产从改革初期的16.93亿元增加到30.75亿元,增幅78%;年分红总额2.31亿元,年平均分红率高达15%左右,人均分红约6000元,个别村分红率高达20%以上。

“作为产权的主人,只有变成股民,把福利变成红利,纔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最好体现。”虹桥镇党委书记张有为说。

截至2010年,虹桥镇10个村已全部完成撤队、撤村,全面进入城市化管理。截至2012年,虹桥镇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6个村:持股人数7479人,人均持股7.68万元,平均红利率6.22%,人均红利4780元。

实行“一村一策”原则

“改制最难的是村级资产评估和的农龄确认。”张有为坦陈。这两个难题直接关系两大切身利益:“我有多少资产,我能分得多少钱。”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直指产权改革的核心,更关系到参与这一项改革的积极性。

按照闵行区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先评估村级组织的集体资产,然后按农龄(从事生产的年限)将资产量化给。在组建股份合作社时,再根据需要,按规定认购合作社股份,成为合作社股东,享受合作社的年终分红。

闵行区张娅佳多年来一直关注这项改革。她深有感触地说,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了摸清家底,还要做产权界定、资产处置方案,确定何种法人模式,其中尤以界定产权、确定资产、资产处置工作最为复杂。

闵行区已总结出了三种股改模式:一是存量折股,村集体资产按农龄全部量化折股给集体组织成员;二是增量入股,由镇、村集体、村民共同出资组建新实体;三是资产按农龄量化,股份按人口设置,然后由符合条件的村民按统一股份设置入股。与这三种模式相对应的形式包括股份合作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社区股份合作社、村合作社等。

与全国其他省份正在开展的产权制度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闵行区在开展这项改革时,采取“一村一策”的原则。

“一村一策”,就是把集体资产按意愿确定改革模式,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及操作办法,组建能保护可持续增收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村民代表大会拥有绝对的权威。请谁来评估资产,村民大会表决说了算,评估结果经村民大会通过才能确认;是单以股权来分配还是实现现金和股权相结合的方式,也得由村民大会表决。”张娅佳说。

闵行区同时利用改革契机,建立了失地“四金”收入制度,即失地同时拥有薪金、股金、租金、社保金。

虹桥镇建立的失地民生福利制度,就是全国首创。这项制度规定,村级公司按上年集体收益的5%~10%提取民生基金,镇级公司按上年集体收益的3%~5%提取民生基金。虹桥镇这一系列围绕土地展开的变革,被时任市委书记俞正声赞为是“土地上的一场革命”。

也正是在“一村一策”原则下,莘庄工业区成立了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社区股份合作社。这一“民办官助”的模式,将村民群众与工业区有效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征地以改制后量化到的钱,自由入股。

据莘庄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王备军介绍,目前,共有入股村民7655人,户入股率为92%;入股资金共1.23亿元。不设干部股、岗位股、特殊贡献股等,所有干部和老百姓起点相同、平均持股,做到了“同民同股”。

输血与造血

资产厘清了,入股了,公司也成立了,分红就一定能拿到手?不一定。

刘明告诉本报记者,闵行区的产权制度改革,还必须“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即在对进一步完善托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结对帮扶的同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和项目倾斜,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

2008年,闵行区推出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扶持薄弱村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关于开展薄弱村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重点从补差、结对帮扶等入手,增强薄弱村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闵行区现行规定,村可支配收入低于行政村年度基本支出标准的村,即为薄弱村。由此测算,全区现有薄弱村21个。

对这些薄弱村,闵行区鼓励14家发达镇、村企业结对帮扶,由它们给每个薄弱村连续3年每年提供150万帮扶资金用于旧厂房改造等“造血”项目。今年3000万元的结对帮扶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区政府给予薄弱村托底扶持,今年已下拨资金1433万元。

前不久,七宝镇九星村与浦江镇汇南村、叶凌村、勤俭村进行结对,商定成立股份制投资公司,并以股权证的形式记账到人,由九星村出资资助三个村3426名每人1600元,共计约600万元,用于投资建造浦江镇流动人口集聚区,此举使三个村可长期拥有财产性股权收入。

今年,进一步探索解决长效收益问题,出台了“关于扶持薄弱村发展推进长效增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突出帮扶模式由“输血”为主向“造血”为主的转变。

七宝镇党委书记马顺华说,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鼓励各镇建立镇级统筹的增收平台,鼓励镇增收平台和村通过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回购经营性物业等途径壮大,让获得更多集体资产收益。

闵行区干部袁伟峰透露,目前,大部分涉农街镇已建立长效增收的镇级统筹机制,如莘庄镇探索以征地和镇共同入股组建镇级新实体,预计年股金收益率达8%;梅陇镇建立长效收益机制后,30000多名受益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两三千元。

2012年12月31日,吴泾镇“锦绣商业广场”项目奠基,表明闵行区“增量物业投资”项目实质性启动。

吴泾镇政府办公室主任丁铖惠介绍,增量物业投资,即在坚持原有动迁政策不变和后续动迁政策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吴泾镇目前比较薄弱、撤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发建设一定量的优质资产,由集体和投资入股获得收益,让征地动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具体做法上,将“蛋糕”分成三块:全镇共8个村,每个村成立合伙企业,持有32%的股权,用于壮大村级;进入平台的征地动迁持有46%的股权,获得投资收入,失地长效增收;为将来被征地动迁预留22%的股权。

根据规划,“吴泾模式”将在毗邻紫竹高新区的区域开发建设锦绣商业广场和锦绣科技园两个项目。即先开发锦绣商业广场,建成出售后回笼资金,其开发收益用于锦绣科技园的开发建设。

如今,吴泾镇5725户人家已有5607户签约,签约率98%。征地动迁村民金炳兴对本报记者说:“这些物业建成以后,我们每年都可以分红,这是受益一辈子的好事。”

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的壮大,必然带来基层管理模式的变化。改革之后,村民参与管理,使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关注超过了一般的想象,更使村级集体资产的公开公平公正从虚变实,从而形成了自主经营、村委会民主决策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9月18日上午,在吴泾镇一月一次的镇党政领导与对话的座谈会上,一位与会对本报记者说,由动迁入股组织起来的镇,一方面作为社会监督的主体,维护合伙股东公平、公正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代表监督经营开发平台,确保利益,让我们放心舒心。

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公开招投标、票据管理、合同管理、收益分配、集体资产信息化台账和村级公务接待消费限额管理,是中国的顽疾。

闵行区在开展资产改革中,将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全。比如镇、村集体资产报表一月一公开,村民看得一清二楚,发现了问题,就能及时提出质询。

改革后,原来由少数村干部掌控和随意支配集体资产、监督缺位的状况也有所改变。如莘庄镇明星村,改制后的村加强内部管理,注重节约增效,各项费用大幅下降,仅一项工程决算就节省支出500多万元。

目前,市“三资”监管平台在闵行162个镇级企业、141个村、164个村级公司、870个组中实现全覆盖,村民可便捷查询资产台账、村干部报酬等主要信息。所有建制村都开展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力遏制了重大集体资产损失事件的发生,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39类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情况及配套政策法规在村级强农惠农监管平台“一点通”上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实现了村级财务民主管理与村务公开。

在刘明的构想中,将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的原则,理清镇政府管理职能和运行职能,严格界定财政资金和集体资金,实行财政资金和集体资金分账管理。

“目前,改革主要在集中城市化地区进行。主要是对一些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且年净资产收益率达10%以上的村实施改制。”刘明透露,“下一步将由以往的集中城市化地区试点向全区所有的镇、街道推进由存量资产改制向存量+增量资产改革推进,由产权制度改革向综合改革推进。”

“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意义在于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刘明强调。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