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粮田探索“稻鸭共作”
产生日期:2013-10-08 08:19 来源: 东方网
前不久,金山区廊下镇友好村村民田祥明与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今年年底前,他家四口人将迁入金廊公路以东、景钱路以北的特色民居内。与田祥明一样,廊下镇的南塘、南陆、友好三个村的114户村民也签订了特色民居搬迁补偿安置协议,按照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入住特色民居一期工程。涉及友好、南陆、山塘、景阳四个村508户居民的特色民居二期工程,年底前也将启动建设。“我们是原宅基地置换新宅基地,土地腾出来可以更好地发展万亩粮田建设……”田祥明如是说。
的确,廊下特色民居建设就是为了保护万亩基本农田建设,使这片万亩粮田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粮田”。
日前,我们来到金山区廊下镇的万亩粮田采访。一路走过去,满眼都是或翠绿或金黄的水稻,一直伸向远方,稻田两旁的水泥路,成排乔木井然壮观。栽树时,有人说树荫会影响水稻生长,其实影响微乎其微,与大生态效益相比,损失些许粮食颗粒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廊下镇不仅有沪郊十分罕见的连片田园风光,还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及经营模式。万亩粮田不仅仅是种出稻米,还是农业生态示范区和观光旅游资源区。
在万亩粮田的南端是南陆“稻鸭米”生产基地。随着基地农业工人马师傅的几声哨响,稻田里顿时响起了铺天盖地的鸭叫声。很快,几只灰褐色的鸭出现在田边,接着,无数只鸭拥了过来,争抢马师傅撒过去的小麦饲料。这些江西麻鸭,就是万亩粮田“稻鸭共作模式”的角色之一。
金山区农技推广中心于2009年首次在万亩粮田探索了“稻鸭共作”种植模式,结果大获成功。由于生态循环种植,水稻也取得较高产量,其品质、口感大幅提升,在上海市稻米评比中一举获得银奖。稻与鸭,构建起了生态循环链。鸭在水稻秧苗间来回游走,可以吃田里的草籽、虫子和野草,除虫又除草。而它们的粪便,则是天然的有机肥,可以让水稻得到必需的养分。鸭每天在田里来来去去,还使秧苗的通风性更好,而土壤被不断“耕耘”,也使水稻根系更发达。因为这样,化学农药、肥料也派不上用场了,环境污染自然也减少了。
马师傅介绍,“稻鸭米”当时卖到每千克16元,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而1000只“稻田鸭”更是紧俏,每只售价100元,比普通鸭翻一番还多。如今,“稻鸭共作”的面积不断扩大,使廊下成为上海郊区最主要的稻鸭米生产基地。基地还把“稻鸭共作”总结成一套标准推广到农户,让农民种植水稻也能实现增收。
确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市郊农业生产者也在开动脑筋,让原本缺乏吸引力的粮食生产变得生动起来,让成片粮田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廊下万亩粮田示范区已培育了40户标准化种粮示范户,成功打造出“农飞大米”、“顾家大米”、“好恰大米”等优质大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