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新理念 蛙声唱丰年 上海积极探索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模式
产生日期:2013-07-15 05:20 来源: 新华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风光重现。
在这里,有不施化肥农药、全靠青蛙捉害虫的生态“蛙稻田”,有利用茭白――水稻体系减少氮磷污染的养分梯次利用水田,有变废为宝利用秸秆减少白色污染的蓝莓基地。
据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健康与农村生态研究所所长沈根祥博士介绍,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上海郊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由于执行了更为严格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区域农业污染防治要求更严。
沈根祥认为,在环境敏感区域,常规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严重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高。如何从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农田管理方式革新和农产品品牌提升等方面,协调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上海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自2008年起,上海市积极探索都市型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在青浦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试验基地。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地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平方公里。
园区的管理者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尊重自然、恢复农村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水源保护区敏感地带,农业种植又该走向何方?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园区选取不同的典型地块,开展了6种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研究,具体包括蛙稻立体有机种养模式、水田养分梯次利用模式、有机蓝莓种植模式、盐渍化土壤修复模式、有机蔬菜家庭盆栽模式、农田径流污染物生态拦截模式。
谈到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未来,沈根祥告诉记者,除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推广外,园区今后还要基于循环农业理念,统一收集处理农作物秸秆、蔬菜残余、菌渣等各类废弃物,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依照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开展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品牌农产品国际有机认证。”沈根祥说。
蛙稻立体有机种养模式
园区引进了有着“吃虫冠军”美誉的海南虎纹蛙。虎纹蛙天性凶猛,食量很大,1只虎纹蛙每年能摄食1万多只稻蝗虫、蝼蛄、蟋蟀等30余种农作物害虫。
据负责管理“蛙稻田”的工作人员介绍,蛙的生长期与水稻生长期恰好同步,其排泄的蛙粪又能为稻田所用,这样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提高稻米的品质。
据沈根祥介绍,在不施用化肥农药情况下,稻田的产量与园区常规水稻种植基本相同,品质提升了一个级别。与常规种植相比,这一模式可分别削减总氮、总磷排放量约30%和15%。
水田养分梯次利用模式
记者来到园区种植茭白的地块,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茭白旁边种植起了水稻。
原来,针对青西地区茭白种植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构建起了茭白――水稻养分梯次利用体系,利用茭白田施肥量大的特点,将茭白田内富含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田面水灌溉水稻田,达到水稻田少施肥甚至不施肥的目的,实现科学养田。
据悉,相比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在产量和品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一模式能够减少化肥施用量约50%,削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达40%、30%。
有机蓝莓种植模式
蓝莓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现正积极推进蓝莓产业化项目。
据悉,蓝莓种植要求土壤呈酸性,而酸性条件下,氮磷离子流失较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园区根据有机生产理念,采用精确滴灌技术,可减少化肥用量20%~30%。
蓝莓种植需要田间覆盖,为了避免使用塑料产生白色污染,园区对秸秆进行资源利用,将秸秆覆盖在蓝莓基地,既可以除草保温,秸秆还可以变成肥料,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
盐渍化土壤修复模式
在园区的一个地块,堆积着秸秆有机肥等农业废弃物。原来,由于设施农业复种指数高、氮磷肥料投入量大,在常年封闭的环境下土壤盐分容易累积,并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品质,而且引起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园区基于以废治废的理念,选取畜禽粪便有机肥、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修复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进行修复。
相比于设施农业常规种植模式,这一技术能够降低土壤表层盐分30%~40%,提高作物产量20%以上,减少设施农业灌水洗盐污染物排放量达40%以上。
有机蔬菜家庭盆栽模式
园区采用设施盆栽(有机基质、有机营养液)方式种植各类蔬菜,已经完成黄瓜、番茄、茄子、彩椒、生菜、香叶菜等20余种作物的栽培试验工作,初步筛选出了适用于家庭有机盆栽的优良蔬菜品种,以及可回收循环利用的栽培基质,并制定了家庭盆栽有机蔬菜实用手册,为家庭观赏型有机蔬菜的推广及市场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农田径流污染物生态拦截模式
为了改善农田排入环境的径流水质,园区在田间修建了总长达6.5千米的生态沟渠,在沟渠中栽种各种水生植物,吸收农田排水中的营养物质,切实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园区还在核心区内辟出了3亩土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净化水质和景观观赏双重功效的人工湿地,水稻田的排水经过生态沟渠后流入生态湿地,贮存一段时间后,再通过生态湿地内各种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和水产类动物的生物群落,吸收掉各类营养物质。
这样一来,对氮、磷的拦截效果最高分别可达40%、60%,大大减少了农田排水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