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工作进入颁证环节
产生日期:2013-06-25 06:29 来源: 东方网
松江区的农村集体土地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6月21日上午,在松江区召开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颁发暨工作会议上,松江区的首批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放到了泖港镇和叶榭镇20多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的手中。这意味着松江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工作进入颁证环节。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民切身利益的保障。然而,由于原先的村界界限变动、土地流转和集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原因,集体土地的界限问题常容易引起纠纷,也为日后发展留下隐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正是要为全区的集体土地指明“身份”、界限,从而给农民吃一颗“定心丸”,确保他们的权益。根据本市规定,今后,集体土地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必须完成所有权调查登记发证;在征地拆迁前,要依据农村集体所有权证进行补偿。
松江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工作从去年7月上旬启动。调查覆盖全区16个街道、镇和园区,调查村数共128个,调查面积约604.59平方公里。调查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村委会的,既调查又登记,调查至每个村民小组,登记至村委会;另一种是撤村建居的,只调查不登记。最终,共受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136批次、发证804本,涉及8个镇。804本集体土地“身份证”将逐一下发到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地域面积广阔、土地情况复杂、数据标准不一、相关资料缺失,这些历史遗留因素给松江区调查工作中带来了极大难度。如何让这项工作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此,松江区创建了一套四级检查模式和三层保障机制。四级检查模式即调查机构核查、规土所初查、检查队复查、市局抽查。在操作过程中,调查机构核查后,由规土所核实确认调查机构核查的成果,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将成果返还给调查机构进行修正;由技术骨干组成的检查队伍,对核查权属做进一步梳理;并在征询、协议签署、登记公告征询等多个环节设置了成果确认核心程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历史资料缺少的情况下,已经不复存在的村界沟渠曾经位于何处?两块土地以前到底如何划分?这些问题只有老一辈人才能回忆起来。在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中,一批“指界人”尤为引人注目。在泖港镇,各村组织村民代表在每个生产队选举2名“指界人”,全镇共推选出了540名有威望的老一辈村民为大家“说话”。在叶榭镇,“指界人”之间发生争议的,相关部门便向所在村的老干部了解情况,结合多方意见再查看现场。在该镇历时近一年的调查工作中,13个村共计750多名工作人员跑遍了辖区72.54平方公里的土地,打下了木质界桩8000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