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成功在土壤间筑"墙" 隔绝农作物吸收重金属危害
产生日期:2013-06-05 01:41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消息:治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成为困扰不少科学家的难题,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曹心德教授成功地在重金属与农作物之间建起了一堵无形的“墙”,隔绝了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镉离子和铅元素。而且这一治理方法比传统方式成本降低一半。这是记者昨天获得的消息。
大米的“镉危机”,让土壤污染问题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人类在工业活动中产生的含重金属的废气、废水、废渣进入土壤和水源,再通过灌溉、种植等途径污染水稻等农作物,导致粮食等作物中的重金属超标。
全国有30万块“棕色地块”
曹心德介绍,土壤污染包括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像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属于无机物污染,在所有土壤污染中,重金属污染占了65%。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土壤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1/5左右,总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农田污染修复规模高达50万亿元。此外,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发展,大量工业用地转为商业居住和公共用地。这些污染地块成为城市里的“棕色地块”。按国土资源部已公布的数据计算,像这样的城市污染地块,全国至少有30万块,修复成本高达300多亿。
重金属污染一旦进入土壤和食物链后,去除十分困难。同时,大量使用的农业化肥,特别是磷肥也会促使土壤镉超标。“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因为镉能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让不稳定的重金属变“老实”
曹心德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土壤与地下水一体化修复技术,采用了原位化学钝化技术,让土壤中不稳定的重金属变“老实”。曹心德介绍,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基于固体废物制备的碳、硅、磷材料,通过吸附、沉淀、络合、离子交换等一系列反应,使重金属向较为稳定化的形态转变,以降低重金属的可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达到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
然后,再通过超累积植物吸收技术,即种植对重金属吸收较多的植物,吸附农田里的镉、砷、铜、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再通过地下水修复技术,将受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抽提到地表,并洒向已添加稳定化剂的土壤中,经土壤“滞留”、植物“过滤”,修复后的地下水又回到地下水层。
曹心德教授称,课题组主要是用矿物尾料、生物质废弃物制备含碳、硅、磷基材料,用于土壤中污染物的稳定化修复。
尽快制订土壤修复标准
“5年前,全国的土壤修复公司只有二三十家,今年以来,就我们接触到的修复公司,全国就有两三千家了,但这些土壤修复公司使用的技术各不相同,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土壤修复标准。”曹心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忍不住说。
土壤修复标准的缺失,始于最初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据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印发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不论是耕地、草地还是未利用地,取样都是在0-20厘米表层土壤采集。多数修复行业内的人士则认为,“这一取样方法过于粗略”。
而且,国内目前主要采取焚烧和阻隔、热脱附等方式处理受污染土地,费用高昂。“将一块污染场地修复成居民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或者成为公园,对技术和标准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曹心德教授说。
目前的土壤标准还是1995年颁布的,2006年时曾修订,但对土壤修复的标准,始终没有明确规定。“应该根据土地规划的不同用途和土壤污染程度来确定修复的标准。居住小区,标准就要严一些,公园和商业用地,不用标准过严。这样可以使资金合理使用,不至于造成浪费,也有助于规范和促进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