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增加和生态修复让上海拥有鸟类数量增至438种

产生日期:2013-03-26 02:04      来源: 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全球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途经上海的是最东面那条,这里的湿地滩涂是候鸟在亚洲大陆最后一个“加油站”,在这里吃饱喝足之后,它们将一路向北。4月1日“国际爱鸟日”即将到来,随着澳大利亚飞来的候鸟先头部队开始抵达崇明东滩,上海这座城市又步入了一个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时节。

  据最新统计,上海目前有鸟类438种,其中 鹬类(候鸟)和燕鸭类的种类较多,单 鹬类就有50多种,而绿化面积的大幅增加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是令上海成为“百鸟天堂”的原因之一。本报记者近日兵分三路,奔赴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佘山以及炮台湾三块鸟类栖息地,感受上海野生鸟类的生存现状。

  “仅仅在市中心的公园绿地中,常见鸟类就有100多种,如麻雀、乌鸦、灰喜鹊等。”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裴恩乐告诉记者,为包括鸟类等野生动物建造一个适合它们的家非常重要,一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生态水平。

  炮台湾:小螃蟹成了银鸥的美味晚餐

  这些天,只要天气晴好,总能在炮台湾的江边湿地看见35岁的罗旭。他是网上小有名气的摄鸟人,为了捕捉到鸟儿最美的形态,可以不吃不喝在江边站上一天。

  罗旭并不寂寞,身边是一些熟面孔,尽管不知道彼此叫什么名字,但他知道,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也守着同样的规矩。在拍摄鸟类的时候,他们很少交谈,也极少有人点烟,手机也总调在震动档,这是摄鸟人不成文的行规,任何“出格”的声响和举动,都有可能惊扰了鸟儿。而坏了行规的摄鸟人,是在江边“混不下去”的。

  炮台湾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的王思群有时候会跟着摄鸟人来拍摄一些照片,一半是爱好,一半是工作。“如果天气好,从镜头望出去全都是鸟,一拨一拨的,从天空滑过,美极了”,王思群告诉记者。同样的话,罗旭也对记者说过。而他们共同的感觉就是,这几年用镜头可以捕捉到的鸟类,数量越来越多,种群也越来越丰富。

  炮台湾公园有蜿蜒2公里长的水岸线,岸边竖着8块标识牌,作为一种科普,可以帮助第一次来这里的人迅速进入观鸟状态。银鸥、燕雀、大白鹭、乌鸫、黄眉 、罗纹鸭、珠颈斑鸠、树鹨,这是标识牌上的8个主角,王思群对记者说,这也是炮台湾的8个“主人”。

  银鸥是炮台湾最常见的种群。这也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思群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鸟类名字。银鸥是候鸟的一种,而炮台湾本是银鸥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普通补给站,但最近两年,特别是去年,“越来越多的银鸥飞到炮台湾,就不再南飞了,补给站成了终点站”,王思群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银鸥住下来的主要原因。据记者了解,目前炮台湾的湿地面积达到60公顷,而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的时候,炮台湾的湿地面积约50公顷。根据相关规划,沿江禁止船舶停留,一些临江的工厂也搬迁他处,困扰已久的船舶汽笛和江面油污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就这样,湿地面积每天都在增长,环境治理每天都在推进,银鸥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我们从来不给江鸥喂食,它们吃纯天然的,比如,小螃蟹”,王思群顿了一顿,指着退潮后露出的一片滩涂,记者目力所及,在滩涂上发现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螃蟹洞。每天下午2点到3点,江面退潮,露出了螃蟹洞,小螃蟹到处乱爬,对于银鸥而言,这些小螃蟹就是一顿美味的晚餐。

  链接〉〉〉

  炮台湾湿地位于长江口,是东部迁徙路线上的一个补给站。每年春天,沿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北迁的鹬类等湿地水鸟在到达长江口以后,分两条北上迁徙路线,一条经江苏、山东到东北、俄罗斯,另一条则越海向朝鲜半岛或日本迁飞。炮台湾湿地公园通过对沿江岸线一侧通过大小生态岛的组合,让原有的滩涂湿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利用潮起潮落的水位变化,让滩涂湿地面积不断长大。对于湿地水鸟而言,这里堪称是一个伊甸园。

  东滩:澳洲候鸟先头部队报到

  这几天,从澳大利亚飞来的候鸟先头部队抵达崇明东滩,而原来在此过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也已经飞走大半。东滩,又进入了一个鸟来鸟往的繁忙季节。

  对鸟而言,崇明东滩湿地是一片人间的云梦泽,是它们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伊甸园。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主任肖卫锋告诉记者,东滩是候鸟们北迁的第一站和南归的最后一站。这里之所以会被鸟儿选择为中转站,主要是因为保护区内人为干扰较小,并且有着丰富的食物,海三棱草是东滩特有的植被,由于潮水冲刷使海三棱草的球茎暴露在滩涂表面或埋藏在地下较浅的土层,为鸟类觅食提供了方便。

  夕阳斜照下,啁啾的鸟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正当记者试图走进芦苇深处一探究竟时,没走几步,忽听一片“啪啪”作响的扇翅声,远处的鸟儿警觉地直上云霄。而随着一片“嘎嘎”声,漫天野鸭也纷纷飞舞戏水。刚才还静寂的草滩顿时充满了生机。

  为了不惊扰鸟儿们的惬意生活,记者来到了距离它们100多米的观鸟阁用60倍的高倍望远镜观看,只见芦苇丛与潮间带里,到处是鸟类在飞翔、嬉戏、觅食、歌唱。震旦鸦雀、红尾伯劳、极北柳莺、灰头麦鸡、蓝翡翠、黄鹂、乌、斑鸠……最多的是 鹬类和鹭类。

  记者有幸见到了东滩的代表性水鸟——黑脸琵鹭,这种鸟类与众不同的特征是生有一个似琵琶或汤匙状的长嘴,黑色的脸部与全身洁白的羽毛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为有着一双长腿,行走、觅食及飞翔的姿势都相当优雅。

  东滩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科科长马强介绍,这两天估计已经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中国南方和澳大利亚飞来,“到了4月份更将是东滩鸟种最丰富的时候”。

  同时,保护区的春季鸟类环志工作也开始了。记者看到,在滩涂上,素有“东滩鸟哨”之称的金卫国正在用他的绝技“引鸟”(见图)。听到金卫国用竹哨子吹出的鸟鸣声,在天空中盘旋的候鸟误以为是同伴在召唤,慢慢降落在铺设的网上,金卫国一拉绳子,鸟儿便乖乖就擒。

  那天的抓到的是一只大滨鹬,脚上还戴着有黄色旗标的金属环,这是澳大利亚的标记。“这说明这只鸟曾经到达澳大利亚,并在那里被环志。”马强对记者说。随后,工作人员为这只大滨鹬测量身长、翅长、喙长、收取血液样本、戴上标志,以便开展后续的观测和科学研究。

  链接〉〉〉

  在东亚-澳大利西亚的候鸟迁徙路线上,崇明东滩是一个重要驿站。每年春天,近百万只候鸟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发,飞往我国北方、西伯利亚甚至更远的阿拉斯加北极圈,在那里繁衍哺育它们的后代,而到了秋天它们又会拖儿带女原路飞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这里,鸟儿休憩觅食,补充能量,以恢复它们在飞行过程中损失的近60%的体重。

  东佘山:没有围栏的百鸟园

  百鸟苑搬走后,偌大的东佘山“清净”了不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的武警五支队九中队指导员盛栋告诉记者,百鸟苑在的时候,每天清晨4点多,山上百鸟齐鸣,有的清脆婉转,有的似小儿夜啼,更多的是凄厉恐怖,一些年轻的战士笑称:这是在练胆子。

  百鸟苑曾经是东佘山的美丽风景,至今还有“鸟友”在网上回忆曾在这里看到了凶猛的金刚鹦鹉。几年前,百鸟苑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从东佘山搬到了上海野生动物园,热闹的山头,突然就冷冷清清。

  56岁的东佘山居民孙阿根告诉记者,百鸟苑还在的时候,天天欢唱,远远近近的鸟儿寻着声音飞来,也在这东佘山的林间筑巢。百鸟苑搬走后,留下一些光秃秃的地基,很多来凑群的鸟儿也飞往他处。在孙阿根的记忆里,有段时间,东佘山周边远远近近多个工地大兴土木,“那一阵子,很多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鸟儿,都吓跑了”。

  当然,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记者近日在东佘山实地走访,这里的林带层层密密,百鸟苑拆除留下的荒芜,已被填入了大量绿色灌木,3月入春以来,枝头冒出了嫩芽,是一派春的气息。而站在重新修葺的制高点上,可见东佘山脚下明镜一样的月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近两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飞远的鸟儿又飞了回来,而且找到了“家”的感觉,水鸟栖在月湖,林鸟藏在林间,叽叽喳喳,分贝也越来越高。不经意中,东佘山林场正在“打造”新一个百鸟苑,一个没有铁丝网和围栏的百鸟苑,一个鸟的地盘鸟做主的百鸟苑。

  孙阿根说:“把山保护好,那么鸟儿自然会回来的。”更多的佘山人憧憬着,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的。

  链接〉〉〉

  东佘山是松江九峰之一,为佘山东峰,海拔72.4米,占地850亩,林木葱郁,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林鸟的集聚地。最近几年,受环境改善的利好影响,林鸟在东佘山一带,逐渐增多,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上海本地产的野生鸟类,比如乌鸫、斑鸠、白鹭、山雀等,基本上都在东佘山可以看到。而在网上观鸟论坛里,东佘山作为一条观鸟入门线路,被广泛介绍。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