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千名农民工踏上返乡路 沪2013春运首列“绿皮车”见闻
产生日期:2013-01-16 01:44 来源: 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昨晚20时54分,在布满繁星的夜空下,伴随一阵持久响亮的汽笛声,上海前往成都的临客L234搭载着近千名旅客,缓缓驶出了上海火车站。这趟2013年上海春运的第一班临客将停靠21个站点。或许每个人下车的站名不同,但对于他们而言,所有的目的地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家。
昨晚,记者也乘上了这趟“绿皮车”,和近千名返乡客一起驶向他们梦中的家园。40小时51分的路程可能有些漫长,但相比那些怀揣着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更久思乡情的异乡人来说,每度过的一分一秒都预示着自己离家乡越来越近了。
等待的时间总显得特别长
尽管列车在晚上20点54分才正式发车,但从下午17时开始,候车室里就已密密麻麻地坐满了等待回家的乘客。在这个并不宽敞的空间里,欢愉的笑声、向家人问候的电话声,声声都充满着浓浓思乡情。
尽管手腕上带着手表,但58岁的李福根依旧止不住地抬头,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候车室里的电子显示屏上。这里既有每趟列车始发的时间,也有目前的钟点记录。每一次数字的更新跳跃,都能在他的心坎里掀起小小的波澜。
“有年头没回家瞧瞧了,也不知家里的房子盖好了没?”李福根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眼中透露出殷殷期盼。在上海当水泥工的他总想着能赶在家里翻新屋的时候去搭把手,“平日里在工地上干活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可在这候车室里等开车,却怎么老觉得时间特别慢。”说到这儿,老李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流露出些许不好意思。
这次回家,李福根带着大包小包,“都是给我母亲的,有棉鞋、棉袄,底下这个是毛毯。”其实这些东西家乡都有,但他却依旧要从大老远背回去。在李福根看来,家里有那是家里的,这是上海的,感觉不一样,再远也是心意,这是送给母亲的新年礼物。
今年将是近十年来,李福根家第一个团圆年,兄弟四家过年总是聚不齐,随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陪母亲过个团圆年的想法也越来越重。和往年相比,今年是他回家最早的一次,“钱没法和回家团圆比,回家比啥都重要。”说出这句话时,李福根的脸上满是幸福。
儿子,爸爸给你买电脑了
“我昨天半宿没睡着,就想着在火车上,电脑咋办?”候车室,陶启容蹲在墙边,怀里面抱着一个黑色布包说道。陶启容保持着这个姿势半天没动,偶尔打开包看看电脑,严肃的脸庞上才隐隐地透出些笑容。
“带个电脑在火车上会不会不安全啊,会不会丢了?肯定不能放在行李架上吧?掉下来肯定会摔坏的,那我还是抱着它睡觉吧。”陶启容和蹲在他旁边的老婆周丽小声说着。陶启容外出打工好多年了,这是他第一次带这么贵重的东西回家过年。
“电脑花了3600元,我两个月的工资。”低头看手机的周丽插话道。陶启容的儿子淘淘今年10岁,读小学3年级,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五年前,陶启容和老婆来到上海打工,这两年,上海的物价让他们越来越难以承受,他们去了嘉善,陶启容在建筑工地打工,妻子周丽在电子厂工作。周丽说:“我们工作是计件的,做得多,钱就多。自从打算给儿子买电脑,我每天要晚下班两个小时,攒钱给儿子买电脑,累,心里也甜,有动力。”
“我儿子有次打电话给我说,妈妈我两年没有见到你了,他们说电脑可以视频,可以看到你,让我看看你好不好?”“买了电脑,儿子就可以跟我视频了。”周丽说着眼圈又红了。陶启容把电脑掏了出来,打开给记者看,“我让卖电脑的给儿子装学习软件,孩子不能像我们这样没文化,一辈子打工。”
火车票就是咱回家的通关宝物
19时30分许,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车刚停稳,乘务人员立即下车做起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一块写有“上海—成都临客客车”字样的指示牌被小心翼翼地挂上了车厢。
在记者看来,这不过只是一块普通的列车指示牌,但对于即将登入车厢的旅客们而言,这些简单的字符却是指引他们踏上返乡之旅的一串神奇密码,而手中的火车票则是获取密码的通关宝物。
19时55分,L234趟列车开始检票。归心似箭的旅客们按捺不住回家的迫切心情,通过检票口后,几乎是一路小跑登上了列车。
登上列车,车厢内依旧拥挤,但挤而不乱——乘务人员帮忙搬运行李,看到地面脏乱立即就拿起扫把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回家过年的喜悦写在每一个乘客脸上,让人一扫拥挤的烦躁,顿感温暖……
学会上网订票再也不是难事
背着大包小包的张茂林和刘兰娣夫妇,脸上露着兴奋与焦急的神色挤在队伍中,暂时告别了又一年在上海打工的生活,回合肥老家过春节。
穿过拥挤的人群和众多行李,在狭窄的过道内走走停停,列车开动15分钟之后,张茂林夫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虽然只是硬座,但两人却依旧很是满足。将行李放上行李架后,两人这才松了口气,安心地坐下。
“这次回家的车票可是我们自己在网上订的,比以前方便不少呐。”说起这一点,张茂林颇为自豪。原来,今年的团购火车放低了门槛,6人即可成团,于是,老张找了另外4个老乡,自己在网上琢磨了几次,就订到了车票。“本想再晚几天回家的,可一看票有了,那咱就抓紧走吧。”妻子在一旁补充道。
说到回家之后的第一顿团圆饭,夫妇俩咧开嘴笑了起来,“第二天凌晨5点多到合肥后,还要再乘辆大巴。小孩在家里会做好饭等我们。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只要桌旁围着的都是家里人。”
临时班组提供扎实服务
“你好,需要什么帮助吗?”49岁的列车长邓亚萍,每隔半个小时开始一次巡查。与很多同事一样,邓亚萍很少在家中过年。乘客们返家团聚时,他们在列车上风雨兼程。十年来,每逢春运时分,总能在火车车厢内看到她的身影,因为常年服务于临客列车,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临客专业户”。
这辆列车上的乘务人员共有48名,都是从各条线路上临时抽调组成的。
“绿皮车”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锅炉。59岁的袁军已经在铁轨上跑了大半辈子,身为这班临客的专职锅炉工,他与其他两名锅炉兄弟一起承担起了全车千余人的供水服务。加煤、烧水、装桶、运送,在两天的路程中,每个人几乎只能轮番睡上五六个小时。“我们的活特别吃重,一般人顶不上。”说起自己干了大半辈子的职业,59岁的老袁显得很留恋,因为这次春运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站在一线岗位了。
考虑到是长时间的行程,车上的餐食提供必不可少,这让厨师张余强和同事们早早就忙活开了。“我们这趟车外来务工乘客比较多,所以,车上配备的盒饭都是10元的经济餐,两荤两素,吃得还不错。”
“都是四川人,咋能没有辣椒?”张余强指着厨房里的特制辣酱,很是自豪。水煮牛肉、麻辣豆腐,曾在上海和成都线路上来回跑了五六年的张余强对四川人的口味了如指掌。
临近子夜,灯火通明的列车上,广播中传来轻快的音乐声,播音员亲切的声音提醒着广大旅客:家,就在前方。喝上口热茶,调整一下坐姿,亦或是靠在椅背上打个盹,对于车上的旅客而言,说不定醒来的时候,就已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