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吴泾模式破城镇化瓶颈 制度红利解土地方程式
产生日期:2012-12-21 07:25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刘华宾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城镇化道路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方向。学者指出,城镇化意味着农民不断进入城市,农村集体用地转为城镇用地。而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土地问题。土地制度的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走出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困境?如何建立征地农民的长效利益保障机制?在这个关键问题的破解上,上海闵行区吴泾镇的改革试点,受到不少研究机构关注,有学者甚至将这个“政府搭建平台,市场机制运作、征地动迁农民入股参与”的改革方案,总结为“吴泾模式”。
以往的农村土地征用中,农民获取的是一次性征地补偿,往往无法形成长期利益机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破解土地产权和农民长效增收瓶颈,“吴泾模式跳出一次性补偿的思路,转向探索农民长效增收模式,从授之于鱼走向授之于渔的决策思变。”关注吴泾土地产权改革的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郑琦说。
按照吴泾镇“增量物业投资”长效增收机制的集体土地产权改革方案,以集体性质公司和征地动迁农民为主体,组建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平台,政府给予相应政策扶持,优化增量物业用地相关指标,通过市场方式取得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两个地块,作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平台新增物业开发建设用地。让征地动迁农民增收机制平台持有一定数量的经营性物业,参与的征地动迁农民享有每年物业收益分配及股权增值,从而真正实现农民长效增收。
吴泾镇的土地改革方案中,把征地农民土地产权公司化,确立了农民在公司制中的合法地位,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与农民分离现状下,产权与收益分配的合法性、关联性问题。上海社科院郑琦副研究员解读说,在这个方案中,政府对征地农民不是直接给钱,而是给政策、给制度。通过市场化运作,壮大集体经济,盘活存量和增量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来确保农民长效增收来源。农民通过“先收益、后出资”的股权代持方式,二十年后用积累的代持报酬收益购回股权,保证所有动迁农民都能当股民,“即使是赤贫的农民,也有资本变成股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着眼未来的方案中,把土地的增值收益还到了农民手中,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
分析“吴泾模式”的改革效应,郑琦评价说,“吴泾模式”在探索土地产权改革体系中,突破了土地产权和农民长效增收瓶颈,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创造性地提出农民长效增收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的改革效应。
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其价值取向。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是让农民发展还是让外面人开发商来发展?是让农民看着城市发展,还是让农民参与城市共同发展?“吴泾模式”选择了优先民生大计,政府搭建平台,让百姓唱戏,让农民来分红,实现农民与城市共同发展。
据了解,吴泾方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征地农民全部参与,意见稿前后耗时18个月,与农民讨论修改次数多达36次,名册录入2万多人,入股名册进行了3次公示。目前,吴泾镇5000多家农户中,已经达到了96.2%的签约率,变农民被动城市化为参与城市化进程,这个问计于民、服务于民的方案得到了各方认可。
郑琦认为,吴泾模式针对社会利益失衡的现实问题,以包容性发展应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就是以民生优先为原则,通过调整、协调公众、企业、政府利益机制,实施社会财富的合理再分配,实质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利益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郑琦副研究员提到,“吴泾模式”中,以智慧集聚提升执政能力,创新践行党政、人大、政协共同参与土地改革决策,成立人大政协志愿者联合工作组,加强前期调研,制定改革方案、深入农民沟通,吸收社会智囊和智力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形成柔性对话机制。
“吴泾模式是制度创新的结晶,其创造的长效价值核心在于:农民利益长效机制、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社会稳定长效机制、政府执政长效机制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共赢土地红利、发展红利、维稳红利和制度红利。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模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社会变革,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具有典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学者郑琦如此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