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良种二十载 质优连年获金奖
产生日期:2012-12-12 05:26 来源: 东方城乡报(数字报)
宝山区农业良种繁育场农民出身的水稻专家曹金兴不惜花费20多个春秋,研究高品质大米最终梦想成真,其精心培育的“宝农34”,自2009年参加上海稻米评比以来,连续3年拔得头筹,蝉联“金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水稻专家曹金兴还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赴东瀛,学习水稻栽培技术
曹金兴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1989年。那年5月,40出头的他作为宝山区农业技术人员前往日本与上海缔结友好城市的大阪府泉佐野市学习水稻栽培技术。一踏上东瀛的农家土地,品尝农家的米饭,不禁感到惊讶,用陈了半年多的大米做出的米饭依然洁白如玉,具有软、糯、微甜的口感。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们上海也应该急起直追,实现拥有这样好米的梦想。
半年的学习,曹金兴感到非常的漫长,秋收结束,一颗心早已飞到了长江口之滨。回国时,他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农场指导老师能送给他一袋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栽培出来的稻种,回家继续搞个试验。指导老师给老曹仔细挑选了常规的以及正在研究的50个品种,每个品种20粒,分别包装在50个微型小布袋里,算是给老曹回国的纪念。老曹踌躇满志地回到宝山,筹划试验计划,然而,令老曹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品种喝了长江水,沾了上海地气,结果遭遇全军覆灭。
那是1990年的秋天,老曹引进的50个水稻品种从叶子、从稻秆、从抗病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生长优势。大家在业务交流时,众多行家对这种洋水稻抱以极大的希望。但随着时间推移,老曹却愁肠百结,这为何故?原来,“神采奕奕”的水稻在9月初抽穗扬花以后,结出的稻穗颗粒明显稀少,数一数,最多的不超过80粒,少的仅五六十粒,而一棵本地水稻品种的颗粒均在110粒以上。另外从形状上看,洋水稻的颗粒似乎小了一圈。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洋水稻有些水土不服。
到了10月,老曹不愿看到的事实终于发生了,50个水稻品种全部提早半个月成熟,测算出来的产量,亩产仅250公斤,比本地品种少了近一半。这与本地常年维持在500公斤左右的品种相比,事倍功半的效果,无论怎么说只能淘汰出局。
辟蹊径,杂交育成“宝农34”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曾经以农民的身份去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育种专业喝过墨水的老曹,悄悄地萌发出了另辟蹊径的思路,这就是利用水稻亲本花粉杂交,培育新一代适应上海本地生长的优质水稻品种。当时他选中了10多个上海本地以及外省市的水稻品种,在试验田里分别同精选出来的优秀植株与引进品种进行花粉杂交,培育出第一代后,来年再进行试种。结果发现,一个叫“寒丰”的水稻品种杂交后,优势得到初步体现。然而怎能料到,这一年的农历“白露”过后突然来了一波冷空气,气象预报说要低于常年温度5一6℃。那天,老曹难得在家休息,他怕降温影响试验品种生长,连忙丢下家务活,骑自行车赶到农场,顺着水稻根须外围,用手指慢慢地挖起一穴长相最好的试验品种,然后在根部包上塑料纸捆扎牢靠,搬到家里的低腰水缸中像名贵花草一样精养起来。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个月下来,这穴水稻长势出奇的好,稻穗粒粒金黄颗颗饱满,成为下一年试验的种子。
1999年,经过8年试验的水稻品种终于在宝山区良种场初露头角,无论从抗病力上还是稻米质量以及产量上都具备了优秀的指标。然而这个品种还没有命名,为此有人建议是否可以打破惯例,以科研带头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来命名。但立即遭到老曹的竭力反对,他认为,这是全体农场科研人员的结晶,不能破例。为此,一个按照传统习惯取名的品种“宝农34”水稻载入栽培史册。取这个名道理很简单:“宝农34”的“宝农”两字就是宝山农业良种繁育场的简称,告诉人家这是哪个研究单位的成果,后面数字“34”就是田间第34个试验田块的编号。土里土气的名称,却在农业界掷地有声。宝山区农委审定后认为,要加快良种的繁育,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争取早日进入推广种植阶段。奔海南,繁育良种形成系列
水稻良种的推广种植,意味着农业部门的研究成果即将走上市民的餐桌。但推广需要的那么多良种哪里来?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产量是不是稳定,质量会不会退化,还有一大堆的实验需要完成。而这种实验不像工厂的产品,随时随地可以加班加点突击出来,它完全需要季节更替按部就班来完成。根据上海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这种水稻一年只能实验一次。能不能让种子增加复种次数,考量着研究人员的智慧。老曹立刻想到,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温差较大,去盛产水稻的海南岛借天借地,一年增加一代“宝农34”繁育,无疑能加快实验的进度。为此,那年秋收后,他立马赶到海南三亚郊区,租赁了土地,撒上了用8年心血“浸泡”出来的上海良种。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繁育,提纯复壮,“宝农34”水稻终于逐步适应了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土环境,在大面积推广种植时,亩产量达到55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试验超过了700公斤,轧出的新大米完全符合国家优质米的标准,并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品种保护权。这种大米煮成的米饭香甜松软,冷而不硬,煮成的白粥如同放了糯米,口味甚佳。2009年以来,“宝农34”参加上海稻米评比,米饭不挂名称请市民和专家品尝、投票,连续3年拔得头筹,获得“金奖”称号。此外,“宝农34”的“兄弟姐妹”也崭露头角,“宝农14”、“宝农202”、“宝农219”水稻相继闪亮登场。现在以“宝农34”为主打的原种,每年向本市以及外省市提供10万公斤。罗泾镇是宝山区的产粮大镇,这里的农民握着老曹的手说:“我伲种的‘宝农34’水稻现在实行优质优价,每一熟可比一般品种增加30%左右的收益,谢谢侬给我伲送来了‘财神’。”
曹金兴,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痴情地热爱自己的土地,把人生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农业科技上,实现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上海拥有好大米梦想。面对金灿灿的稻谷、面对绽开笑容的父老乡亲、面对曾经的付出,他觉得这样的人生经历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