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森源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产生日期:2012-08-28 06:53 来源: 东方城乡报(数字报)
台风肆虐,农田遭殃,但现代农业工厂化生产却不必看老天的脸色。在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室外“海葵”狂风大作,室内有序生产依旧。一个个宽敞洁净的车间,从自动培育接种、装瓶、检测,到栽培、采收、包装……由于全面实施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育菇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效地弥补了灾害期间的蔬菜供应不足,日产“白玉菇”、“蟹味菇”、“金针菇”等高端优质菌菇高达25吨。与此同时,工厂化育菇还使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及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利用,为发展循环农业开辟了新路。
□通讯员 陈明强 记者 舒鉴明
程序标准一丝不苟
地处市郊奉贤的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光明食品集团为实现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年供应市场50万吨蔬菜计划,由所属的上海五四有限公司在2010年11月投入1.5亿元兴建的一个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在总建筑面积35100平方米工厂内,原材料选用、生产环境、作业过程、产品保藏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其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领域堪称最为先进。就连车间内的地坪,竟是分多层精心铺设,有平层地基、保湿挤塑板、防水薄膜和钢筋、混凝土层结合而成,从而能有效地起到最佳的保温、渗水的效果,通过对菇类生长所需环境的有效调节,适度的人工模拟光照,实现长年不间断地为市场提供绿色食品。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主要生产菌菇为食用菌市场高端产品——“蟹味菇”和“白玉菇”。 培育生产一批菌菇,整个生长周期约110天。由于真菌生长对环境要求极高,容不得任何的细菌感染,公司在整个做菌、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搔菌、栽培过程中,全程执行严格的作业规程。
上生产线的150名员工,全都必须经过道道消毒关卡,方可进入生产车间。整个生产环境、原料品质、生产过程、菌种质量、产品保藏全部实现标准化。为方便消费者食用,产品包装也用上了高科技,采用的透气防雾膜,外面的空气进不去,里面的湿气却可以呼出来,由此延长了保存时间。在26℃的常温下可保存7天,冷藏环境下保存期长达30天。
担当责任义不容辞
民以食为天。台风“海葵”袭来,大片农田遭殃,令夏淡蔬菜供应雪上加霜。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投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更多的在于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食用菌工厂丝毫不受灾害天气影响,每天25吨产出的食用菌源源不断地运进市场。
打造“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产业链,联合国倡导多年的最佳饮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模式,食用菌集中了食品的众多良好特性,而蟹味菇,作为食用菌珍品,高蛋白,富含钾钙磷铁、无机盐、维生素以及17种氨基酸,成为当今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公司通过把握市场规律,扩大食用菌生产,丰富了蔬菜供应。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不仅为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蔬菜供应和平抑菜价发挥了作用,同时在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作物秸秆及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是生产食用菌的原料。这为曾经因大田焚烧、堆积河岸导致空气和河水污染的秸秆找到了出路。在农业生产上,本市每年产生秸秆约28亿公斤,这些富含氮磷钾等有机养分的秸秆,在食用菌工厂里成了育菇的基质,并由此在大农业全产业链中形成了绿色大循环:育菇后产生的菌粕正好用于养殖业和水产业的饲料,畜牧、水产养殖后产生的粪便,又能用于工厂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再返田,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大循环体系,减轻了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压力,促进市郊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