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乡土教育课搭起学生与家乡的血缘联系

产生日期:2012-08-14 02:45      来源:

  东方网消息:三月桃香春韵美景,七月桃熟果香客来。7月底8月初,正是大团蜜露桃集中上市的高峰,浦东新区向阳小学四(2)班的黄奕佳比谁都盼着这个丰收季节的到来——她和小伙伴们今年春天跟着桃农学授粉、疏果,早就巴望着能尝一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今年之前,这个与“桃”紧密接触多年的孩子,除了味道,对桃子几乎一无所知。

  向阳小学地处“宅前屋后皆蜜露”的桃乡,由此开发了一门特别的课程——“桃文化”,学生有机会到桃园基地探究学习,观察桃树开花、结果、成熟等自然现象,学习授粉、疏果、套袋、修剪等田间管理,改变了“桃乡孩子不识桃”的尴尬。

  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孩子们能感受到的泥土味越来越淡。为了“把根留住”,一些教育者想方设法用充满乡土味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领悟家乡文化韵味

  向阳小学所在的大团镇,是沪郊最大的产桃区。几年前,该校一位英语老师组织学生到桃园学做小导游,把与桃子有关的单词和文字译成英文。

  这一不经意的尝试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启示。“若以此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师生们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向阳小学校长张琴琴说。如今,“桃文化”已成为学校里一门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而更受学生欢迎的,是桃园里的各种实践活动——春天赏花,夏天品桃,秋冬季学“备耕”。

  形式多样的教育让学生渐渐领悟到桃文化浓郁的韵味,也亲身体验到新农村的发展变化。该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家乡特产的了解程度,参加校本课程学习之前表示“很清楚”的学生仅有5%,表示“不知道”的则有30.5%;而学习之后,知晓率达到100%,表示“很清楚”的大幅攀升至62.5%。

  挖掘乡土课程资源

  在上海市郊,像“桃文化”这样充满浓浓乡土味的课程开发正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

  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所在的浦江地区,凡重大庆典活动都有舞龙的习俗,社区百姓对龙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有普遍认同。学校便开展“龙文化”课程建设,让学生识龙、画龙、写龙、做龙、说龙、舞龙,对家乡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浦东新区泥城小学地处上海东南沿海,学校周边有着广袤的芦苇丛,当地居民有用芦苇制作芦花扫帚的传统,而正月十五用苇秆扎成火把炭茅塘,端午节用芦叶包粽子,更是流传至今的习俗。泥城小学多年前编制《魅力芦苇》读本,还只着眼于芦苇画制作,而现在已形成系列化的校本课程,东海滩涂的芦苇荡成了校外教育基地。

  消除对故乡的陌生与疏离

  “现在的农村孩子对自己所处的乡村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有的甚至还表现出‘嫌恶’之情。”奉贤区洪庙中学党支部书记王珂是乡土教育的积极推进者,身边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在认识上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离,令他感到担忧。“让孩子们建立自己和乡土的血缘联系,抓住并建立生存之根,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王珂带领老师编写“贤文化”乡土德育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奉贤秀美的人文地理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去关注、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民众。王珂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学生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他们今后无论走向哪里,都会骄傲地、毫不迟疑地大声说:“我是奉贤人!”

  “学校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是民族精神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地域的接近性,这样的教育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认为,乡土情结是民族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农村学校对乡土教育资源的挖掘值得提倡。在张人利看来,乡土教育不只是郊区农村有,城市学校也有开展乡土教育的地域资源。如他们学校附近的陕西路,是一条蕴含上海百年发展历史的特色风情街,仅巨鹿路到新闸路近千米的路段,就云集了21处文化景观。学校组织教师开发设计以“陕西路老房子”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此兴趣盎然。“爱国家、爱民族,首先要爱家园、爱家乡。”张人利说。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