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村农民热衷"风雅颂" 诗让外来居民不再孤独

产生日期:2012-07-31 02:47      来源: 东方网

  一大清早,74岁的王宗康就走进镇文化中心的诗社办公室,与诗社的编辑们谈论起一首新诗的创作。

  王宗康是宝山区顾村镇广福村的民间诗人。他说,自己有颗闲不住的诗心,以前上午写诗、下午劳动,退休后赋闲在家,得空就创作,诗歌的题材从民歌体到古风,创作的内容从村里的变化到社会热点。他说,广富村有着1700年的文化沉淀,历史上出了不少诗人。现在,不少像他这样的“老黄牛”,依然耕耘在“诗的文化”中,诗乡顾村的文脉得以传承有序。

  王宗康与诗歌有半个世纪的渊源,1960年出版的《上海农民诗选》,就收录了一首他写的《开喝颂》。现在,村里聚集了很多老一辈的诗歌爱好者,80后的年轻人中,也有不少人用长短句记录感悟,村里还成立了全市唯一一家农村诗歌创作基地。“写诗是件浪漫的事,很多人觉得,农民是最不浪漫的,但在广富村里,写诗、吟诗蔚然成风。”顾村镇诗歌协会副会长叶谦说,诗歌给村里带来不少变化,节庆活动也变得风雅起来。有一次,村子里的农民画家徐庶良举办个人画展,大家到场祝贺的方式不是送礼,而是为他的画作题诗作贺。

  “诗歌之乡”顾村镇,历代文人墨客众多,元代诗人张揆、明代诗人刘沛霖、清代诗人杨大征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名篇佳作。上世纪50年代,顾村还涌现了上海第一批民歌手。在这个吴文化渊源颇深的地方,百姓们喜欢评弹、沪剧,传唱押吴韵的民歌,民间作诗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现在,大家不再局限于本土风情,“低碳”、“环保”等时尚词汇,也进入到诗歌创作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顾村,外地居民如何融入本地?顾村镇的诗歌文化,让外地来的人们找到了共鸣和慰藉。几年前,全职太太黄贤从闵行区搬到顾村,刚装修时来回跑一趟三四个小时,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急得都哭了出来。后来偶尔从镇文化中心宣传栏看到诗展,此前的写诗热情一下子又被点燃,“到诗社就像到了另一个家,参加学诗、写诗活动,找到了融入新环境的渠道,彻底摆脱了孤独感。”到后来,上高中的女儿成了黄贤的头号粉丝,经常地向同学“炫耀”妈妈发表在《诗乡报》上的作品。

  顾村大型居住社区馨家园里,社区报成了诗歌爱好者最喜欢的“自留地”;镇里居民中有38个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诗人用特有的民族语言,托诗言志;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蓝天学校里,2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诗寄托乡情;如今的顾村镇,成了多元文化碰撞之地,还迎来了“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的探访。

  “短期来看,民间诗人中难出大诗人,但从在娃娃中培养诗歌的感觉,说不定哪天就冒出一个小诗人。”《诗乡报》资深责编杨瑞福介绍说,顾村人爱写诗、爱吟诗,诗歌教育还从娃娃抓起,“现代儿歌创编”教学进入幼儿园的小课堂,孩子们唱儿歌、演儿歌、编儿歌、玩儿歌,亲子儿歌创作大赛、儿歌情景剧都被搬上了舞台。泰和新城幼儿园的80后老师郁朱凤,不仅自己创作浪漫的新诗,每周还给孩子们教授特色儿歌,让大家早早感受诗歌的魅力,“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出乎想象,他们都是天生的诗人。”甜美的郁老师教学之余,喜欢写诗来抒发细腻感情,常去诗社与前辈们切磋。

  “都市里的村庄”顾村镇,“诗歌之乡”的名号越来越响,一年一度的赛诗会也已走过五个年头。今年的“顾村杯”民间赛诗会,正在向全国火热征集诗歌,征文公告才一放上网,各地的诗歌爱好者纷纷凑热闹,现在已经收到了五十多份投稿。原本设想的赛诗会只针对上海本市,没想到全国各地都来响应,“挡也挡不住。”有意思的是,顾村本镇的诗友们都还“按兵不动”。黄贤说:“我的诗还要捂一捂,改好了再拿出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