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浜镇:破解“三农”问题的创新实验区
产生日期:2012-06-11 03:55 来源: 解放日报
肖宾回顾新浜镇的过去,我们发现,这里其实较早就在 “三农”领域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如今,人们走进该镇的每一座村庄,都会看到,所有村宅基本沿着河道呈 “非”字形状分布,显得整齐而美丽。原来,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刚刚探索村庄改造,新浜镇就成了上海市郊第一个积极响应的乡镇。不仅如此, 30年前,新浜镇已成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集体”和 “全国农田林网建设先进集体”,如今这里横竖每隔500米就能见到一条河道,水系分布科学而发达,而树林也是沿着纵横的大小河道一排排栽种。优良的田园风光,在别处已很少能见到。
“如今,新浜镇依然保持着创新发展 ‘三农’的传统。近些年来,松江区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理念和新思路,而新浜镇就是积极的实践者……”新浜镇党委书记浦全林告诉记者, 5年前,上海郊区的第一批家庭农场就诞生在新浜镇,而如今,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已在郊区遍地开花;后来,该镇又率先推出了有利于生态环保的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模式;目前,该镇还在农村推出了 “以房换房”新做法,困难农民群体以破落的闲置村宅,可以换得住进城镇楼房的机会……只要是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对破解 “三农”问题有利,新浜镇都会去大胆尝试。
家庭农场模式,让现代农业更具吸引力现在,新浜镇的耕地面积有4万多亩,其中粮田2.8万亩,在市郊是属于农田较多的乡镇。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粮田的95%以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由259户家庭农场来负责经营,每户的种田规模达到80亩—120亩,再也不是传统的小农经营概念。
日前,记者来到该镇南杨村家庭农场主俞周峰的田头,他家的60亩麦子正收割了一半,而上茬种植“绿肥”的那部分田里已深翻好,并撒上了水稻种子。 57岁的老俞告诉记者,2008年初,自己就成为了全镇第一批家庭农场主,当年就承包了90多亩田种植粮食,这几年来面积和种植品种都没什么变化,平均一年的净收入在8万元左右。种田就能获得如此收入,让同村人十分羡慕自己。
农民通过种粮就能获得可观收入,进而增加粮食生产的吸引力,正是松江区有关领导提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出发点之一。根据松江区的设计,通过土地流转,减少农民数量,让每户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达到80亩—120亩,即使种粮的实际收入不高,但中央、市、区各级对种粮的补贴就达到每亩每年400元—500元,规模面积带来“规模效益”,这样一来,每户家庭农场的年收入至少能达到5万元左右。而这样的收入水平,已超过了外出打工的收入。由此,种田的吸引力也显现出来。
而实际上,新浜镇的实践表明,这几年来平均每户家庭农场主的年收入都达到了7—10万元,一些既做农机手又做农场主的“机农结合型”农户收入还要更多一些。现在,昔日农民不爱种粮的现象消失了,当地甚至已出现了“农民争相种田”的新场景。为了承包家庭农场,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也“回流”了,而一些年轻人也回来“接班”做农民了。
不久后,新浜镇又推出了“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让每户农场主种植100亩左右粮田或是菜田,同时再在边上建个小型养猪场,为区里的大型龙头企业——松林公司代养肉猪,每年总计出栏大约1000头猪,猪的尿粪基本全部“还田”。这样的内循环,不仅可以实现猪粪零排放,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当地土壤结构,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也更好了。
俞周峰也是全区第一家“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在他的田头办公室不远处,我们见到了一座小型养猪场,其中近400头肉猪已经养到了每头95公斤左右。他说,过不了多久这茬猪就可以出栏了,不管猪肉行情好不好,自己都可以从松林公司获得每头猪50元的代养费。去年全年,自己代养了大约1100头猪,代养费总计达到了5.5万元。
浦全林透露,现代农业的水平如何,关键还在于经营主体的素质,为此新浜镇立志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热爱农业的新型农民。今年,该镇已开展了首轮大规模的现代农民专项培训,在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传授知识,目前全镇259户家庭农场主已经参加完培训。
10多个乡村景点,盛邀市民前来做客新浜镇上有座隆庆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民间一直流传着“先有隆庆寺,后有灵隐寺”的说法,据说当年乾隆也曾在寺中住过几晚……田园生态风光,加上历史人文资源,还为新浜镇发展乡村旅游准备了“先天条件”。
来到新浜镇,人们还可不时看到一片片荷塘:嫩绿荷叶已经伸展出来,估计过不了多久将覆满整个水面……据介绍,早在一千年前,当地百姓就喜种荷花,这里也因此被称为“芙蓉镇”;如今,镇上依然有数百亩的荷花。这几年,该镇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荷花节,去年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比前年增加了1倍多。下个月,荷花节又将拉开帷幕。
那些原本平淡无奇的农业基地,也开始变成了一个个特色景点。在新浜镇黄家埭村,原本有一片600多亩的鱼塘,产量不低,但销售一直是个“老大难”。如今,这片鱼塘依然存在,也同样养鱼,但再也不愁卖了:大多鱼被市区和松江城区的游客钓走了。前年下半年,这片经营了30多年的鱼塘悄然“转型”,摇身变成了“渔乐码头”乡村游景点。
这片鱼塘变的不仅是名字,更多的还是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码头”内所有的餐饮、休闲建筑主体,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底座”则是一艘艘巨大的水泥船。走进景区,远远地望过去,四个木质结构的水上餐厅就像四幢小巧的农家宅院,简单质朴得让人感动。在餐厅外的亲水平台上,来自浦东新区的周先生一边惬意地给鱼钩装饵料,一边忍不住赞道:“能在鱼塘中央凭栏垂钓,还是第一次,有趣得很。 ”不仅如此,“码头”餐厅还推出了一批和鱼有关的菜肴。现在,前去游玩的市民除了垂钓,还能吃到一桌地道的“全鱼宴”,包括10多道菜——红烧的、清蒸的、冷盘类的、汤水类的,应有尽有,鲜味十足。其中,新开发的番茄鱼片汤,还被评为“松江首批特色农家菜”,让不少食客在品尝后连呼“美味”。
目前,这个集垂钓、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每到周末都会 “爆满”,偌大的停车位硬是被塞得满满当当。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农业游景点仅周末两天营业额便可达到七八万元。
到目前为止,新浜镇已经建成10多个乡村游景点,包括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忆江南园林景区、百年牡丹园、渔乐码头、荷花公社、森鲜农园等,每一个点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 “拿手好戏”。比如华东地区最大的牡丹园,目前汇聚了8铢 “百岁”老牡丹,颇有看头。而雪浪湖度假村则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其中建有温泉度假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 “超越”了乡村景点的概念,大大提升了新浜镇的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景点,挖掘展现出了市郊乡村的独特风貌和内涵,将为不同层次的市民游客提供多元的出游选择,而新浜镇也将由此逐渐成长为市郊知名的乡村游集聚区。
探索 “以房换房”,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对于 “三农”领域的探索,如今的新浜镇已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那就是要充分发挥 “一产的形态、三产的功能、二产的效益”。新浜的农业看起来还是种粮种菜、养猪养鱼,但已充分挖掘出了其中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 “一三产业联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如此说来,虽然该镇没有大的工业项目,但其产业前景同样值得期待。
目前来看,新浜镇还找到了三条实践路径:一是推进 “生产规模化”,通过家庭农场展现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增收潜力;二是推进 “过程生态化”,通过种养结合走出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今年该镇 “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将达到20户;三是推进 “产业休闲化”, 10多个乡村景点串连出了一条新浜镇乡村游线,成功地拓展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这三个做法,盘活了原来的农业资源,激发出了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助推整个新浜镇初步建立起了 “农业综合体”的新型农业模式。
在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获得一定突破后,新浜镇还力求为农民带来新的实惠。据介绍,这些年,该镇农宅空置率至少在27%,大多中青年农民已买房进了市区和松江城镇,留下来的农民基本是老年人。分散的农宅占地较多,大量闲置更是一种浪费,而且,它们大多已建了二三十年,日渐破败,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根据调查摸底,当地农村有愿望改善住房但又无能力实现的家庭达到20%以上。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在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后,新浜镇提出了 “以房换房”的设想: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农民现有的住宅进行评估,之后他们就可以获得在镇上新建的等价住房;而政府部门将农民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就增加了相应的农田面积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再通过 “宅基地平移”、 “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等政策通道运作,当地新增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可 “平移”转让给较发达的浦北地区使用,而新浜镇则能从中获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补偿资金,这就使有关方面在镇里为农民建设集中居住的小区成为了可能。
“以房换房”,可以一举多得。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并将长期闲置的农宅资产盘活起来;对于镇政府来说,他们可以减少对过度分散的村落的基础设施投入,并能建成整齐划一的万亩设施粮田,有力推进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对于区里来说,宅基地归并之后,粮田面积复垦出来,建设用地指标也通过“占补平衡”得以增加,地方发展的土地资源空间得到了拓展……目前,该镇已有208户农民自愿签约参加 “换房”,今年下半年镇里的50亩商品房基地将开工建设,小区中建造的都是带电梯的小高层,可以方便老年农民上下楼。预计, 1年多以后,这一小区将竣工投入使用,其中一半提供给已签约的208户农民,另一半则预留给今后有换房愿望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