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江桥镇十六个村全部建起“新村民党支部”散落的流动党员有了归属感

产生日期:2012-05-22 01:47      来源: 解放日报

这几天,在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一个面向租住在当地的外来人员的免费电脑学习班又将开课。地点,就在村里的电子阅览室;内容,全部是实用的上网知识。策划创意和授课老师,则是新村民党支部的党员。

新村民,是江桥镇对外来人口的称呼。地处普陀与嘉定交界处,这个户籍人口约6.2万的镇上,外来人口已经超过15万。为图租金便宜,大多数新村民租住在江桥镇的农民村宅里。当地党组织因势利导,以居住地为中心,于镇下辖16个村全部建立了新村民党支部,就地吸纳流动党员98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近50名,其中6人已入党。

“散落的流动党员由此找到了组织,而政府也探索出服务外来人口的新方式。”江桥镇党委书记吴斌表示,“各个新村民党支部的党员成为新村民中的领头羊,主动带领当地外来人口参与到居住地的治安、卫生、文化学习等活动中,使外来人口在上海找到了打工赚钱之外的‘归属感’。”新村民涂长江从江西到上海打工,自从参加了居住地所在的新村民党支部的活动后,这个在大学时代就入党的“80后”越来越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参与村里的卫生消防检查,参与村里的治安巡逻,参与组团式服务走访到一户户新村民家中倾听愿望、收集问题”,在给家乡朋友的邮件中,他如此写道:一个打工者,却在上海的居住地“身兼数职”了。

这样的参与感,行之有效地帮助许多初来者熟悉了异乡的生活。每逢春节、暑假过后,总有一批新来的务工者涌入江桥。无需当地村委出面,新村民党支部全权包揽下核对人员入住、帮助办理居住证、宣传相关法规政策、介绍工作住所等一系列工作。不少新村民,在办理这些手续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新村民党支部的温暖,就此萌发入党念头。

随着新来者的加入,新村民的诉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相比老一辈外来人口,“80后”、“90后”对于能否落户成为“上海人”的念头并不强,而对机会公平、待遇公正更为关注。

在江桥镇成立的新村民调解委员会下,各个新村民党支部牵头成立“新村民调解站”,当新村民遭遇麻烦事时,第一时间施以援手。至今,各调解站已解决涉及劳资矛盾、房屋租赁、邻里关系等大小纠纷380余件。此外,每年新村民党支部还组织新村民参加“异乡风采”文化演出活动,鼓励更多有才艺的新村民突破“两点一线”的生活,站上更大的舞台。

如今在江桥镇,16位新村民党支部书记全部列席村两委会,新村民党员参加党员议事会。11个村里,试点成立了新村民管理委员会。在村务管理、重大事项决策中,流动党员同样拥有参与权和发言权。因为同为新村民的身份,当新村民党员出面宣传政策、组织活动时,更为新村民所喜闻乐见。

最早开展新村民党支部工作的太平村,原先每年需投入150万元用于4000多名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了新村民党支部和新村民委员会后,工作压力大大减轻。太平村党总支书记苏兴华表示:“下一步,还将把新村民党支部延伸到8个村民小组。”由于新村民流动性大、跳槽搬家频繁,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支部带头人,有时不得不面临道别。如何建立起人才蓄水池,让支部队伍建设后续有人,是个问题。但老苏信心满满:“我们将在探索中前进。”

点评

袁秉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将外来党员作为新时期党凝聚社会和服务群众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起“新村民党支部”,是有益的探索。“新村民”这种亲切的称呼,蕴含了平等的意识、民主的本质、和融的基础。党员在流动之中,有组织归属;劳动者在打工赚钱之外有社会归属;新村民在突破“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之际,有人文精神归属;新村民在公平公正的诉求之后,有民主权利归属。新村民在暂住地的种种归属感,使他们找到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共建精神家园中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目前,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从边远地区到中心城区,富余农村劳动力和流动人口达2亿多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都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型。江桥镇建“新村民党支部”的创造性实践,充分表明基层党组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多元化利益格局中没有缺位,党员干部在引领新村民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践中作出了贡献。江桥镇通过加强新村民党建,妥善处理本地居民与外来移民的新做法,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普遍指导意义。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