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万亩生态林征地 失地农民转为非农户籍

产生日期:2012-03-27 02:23      来源: 搜狐网

  商报记者近日从市农委获悉,为了建设万亩生态林,金山区有近5000名农民要失去土地。历经3个多月紧张、有序、规范的操作,近5000名失地农民转为非农户籍,他们的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日前也圆满完成,使他们落实了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是继2009年1.5万亩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工作涉及的1万余名农民纳入镇保后,又一个较大规模的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民心工程。

  4907人纳入一次性镇保

  据悉,这次金山生态林失地农民的纳保工作,共牵涉到吕巷、张堰两个镇的7个村、62个组,林地面积共10696亩,两镇16周岁以上劳动力有6086人。通过林地面积划定、人员资格审查、土地和劳动力比例测算、条件筛选、个人选择等环节,共有4907人纳入一次性镇保。

  此项工作去年12月启动,在金山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统一协调下,由区人社局牵头,区财政局、农委、社保中心、公安分局、信访办和所在镇等分工配合,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推进的时间节点,稳步开展此项工作。

  “土劳比例”计算精确

  在整个工作进程中,坚持对象范围一次锁定、人员信息真实无误、“土劳比例”计算精确、张榜公布公开公正、解疑释惑准确及时。作为承担此项工作主体任务的区镇两级劳动保障部门,更是不辞辛劳,逐一核对、认真审核,数万份材料报送市相关部门审批,无一差错。

  如吕巷镇种植的生态林,涉及颜圩、龙跃、白漾、和平等4个村,生态林面积7316亩。社保人员在近3个月时间内,逐户登记核实,每户签字确认,使3714名人员纳入镇保。

  许多老百姓感慨地说,由于政府政策好,农民终于也成了“城里”人了。今后更要种好、管好、养护好这万亩林地、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从观光、休闲、旅游等方面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万亩生态林为绿化上海作出新的贡献。

  退耕使森林覆盖面积增30%

  生态林和涵养林的建设起步于2002年,经过3年多时间退耕植林的规划建设,金山区初步形成了以廊下、枫泾、朱泾、吕巷等4个镇为主的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地和以吕巷、张堰为主的生态林地。这两个林地的建成,使上海黄浦江上游的森林覆盖面积增加了30%,为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绿化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金山1.5万亩黄浦江水源涵养林的失地农民率先有了社会保障。然而,生态林地的建设用地一时还难被征用。但生态林不同于果树林和花卉苗木的种植,它取得的是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却难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林地养护费用短缺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亟待解决,成为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民生难题。

  应尽快建立大病保险制度

  曾有市人大代表提出,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各种形式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和医疗服务。

  如:可以建立与“农转非”政策相配套,与现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过渡性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转为城镇户口的被征地农民,直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范围。

  对部分土地被征用,仍是农业户口的人员,制定单独的养老保险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养老金支付风险,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可考虑养老保险缴费额、养老金待遇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挂钩的办法;对于失地农民中的无地农民,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进行合理安置,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有专家称,应及早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农转非”的失地农民可直接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住院医保政策,对于仍为农业户口的失地农民也要尽快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现在最要紧的是尽快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