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镇:造“驿站”社区 建“田园”农业

产生日期:2012-02-24 04:06      来源: 东方城乡报(数字报)

“十二五”期间,随着“7+1”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成型,浦东的政策和财力将向南部地区倾斜,重点推进新开发区域的规划建设,特别是临港新城主体功能的加速形成和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产城融合和港、城、区、镇联动发展。在临港产业区大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打造上海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承载基地。以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临港新城、临港产业区和包括书院在内的周边四镇的发展,高标准的推进城市化,努力建设成为面向太平洋、联动长三角的综合性、枢纽性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文/摄 通讯员 施国标        

近日,走进浦东新区书院镇“新舒苑”、“丽泽苑”新区内,又见2个工程项目正在紧张的施工中。至竣工后,书院新社区形象将得到跨越式的改变。其中“禹州城市广场”项目,集花园式办公、大型卖场、娱乐中心、休闲步行街、品牌餐饮、零售于一体,将成为上海临港新城书院最大的商业中心,书院镇造“驿站”社区、建“田园”农业的规划正在逐渐实现。

依势打造临港迎宾驿站

书院镇地处东海之滨,于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航空港之间,被专家称之为“临港之翼”。而在不久前召开的书院镇“两会”上提出的“打造临港迎宾驿站、建设滨海绿色田园”的功能定位,正合俞书记所提出的“临港发展要成为提振全市发展的信心亮点”的思路。的确,书院镇提出造“站”建“园”的战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核心内涵,在于书院镇属于临港新城四个分城区之一,又处于临港车流、人流、物流的要冲位置。在交通上,书院又承接着临港新城自临港大道到申港大道核心区域的扇面辐射,两港大道贯穿南北,更依托着轨道交通16号线临港北站商务区的建设。可见,书院造“站”的条件成熟,发展思路具有战略性和现实意义。从功能规划上,书院分城区主要分为产业区、西北社区、西南社区、东北社区、东南社区及中央公园社区六大区域,力求通过运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全面打造与临港新城相匹配、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和产业配套区。规划中的分城区将设有中心广场、学校、医院、宾馆、酒店、VIP会馆、体育公园、文化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等一整套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尽快让规划付之于实践,书院镇又着力于开发建设项目的落地,继去年6个项目集中开工之外,今年又有两个大项目拿在手中,赋予能负载造“站”的能力,创造一流的接待环境,并在战略意义上具有“长三角”地位,甚至是国际性的。在“包容”性上更具有时代的特征。这两个大项目分别为:中国海运航运人才培养基地、“北大方正”临港生态健康城。其“中海航运”项目由国际海员培训中心和航运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组成,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航运人才培养基地,其用地面积为864亩,总投资55亿多元,在校生总数达8000多人,可完成中国海运集团在职航员培训量达10000余人次等;“北大方正”项目,寓“医于游、医游互托”的理念,为国际高端国内尖端的项目定位、尖端医疗手段和海岸小镇旅游相结合,可提供就业岗位约2万余人,导入中高端客户5万余人。这两个大项目的落地,将迅速提升书院社区知名度,成为临港的新地标,上海新热点。从而有力地提高书院社区整体商业价值,让“驿站”社区形象得到更大幅度的升华,让宾客留下来体验滨海临港分城区的特殊感觉。

因“港”开发滨海绿色田园

书院,因海而生,又因“港”而建,是临港区域内农业大镇,在此开发“滨海绿色田园”有着稳固的基础。

长期以来,书院镇利用滨海的地理条件,大力开发农业品牌项目,曾经的滩涂土地上,各种名优产业基地不断涌现,“8424田博瓜果”依赖盐碱性的土质,使其糖度优于其他产地,品质不断提高,创造了品牌效应,历来在江浙沪一带享有盛誉。书院镇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推进农业转型发展计划,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一社”格局,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农业品牌、品质、品种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优良、高端经济作物,优化和提升品种结构,整合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按照“一带多点”布局,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依据书院农业化优势和村庄改造成果,不断探索农业“三产化”新路。自2004年该镇开发了上海市都市现代化农业先行区后,更使书院绿色田园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并处于多元化经营。九大功能板块内,多种产能相映成趣,优质稻米、品牌蔬果、特种水产成了书院的主打特色。尤其是三大旅游产业的出现,更为书院建设“滨海绿色田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书院人家”,它以经营农家餐饮为特色,每年能吸引20余万游客,在建筑上以明清时代为风格,配以桃梨果园、农家菜田及自然的宅沟河道,一年四季展现着江南水乡的美景,也可以随时去尽享东海的滩涂情趣。占地为200多亩面积的“百果园”,更让书院的“滨海绿色田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园内,引入了100多个国外的瓜果品种,让游人看得眼花缭乱,其产出的大南瓜可称得上瓜果中的“巨无霸”,最大的可达到400-500斤重,如果生长条件好的话,可长到700-800斤。难能可贵的是,“园”主人更注重于文化的渗透,邀请画家在大南瓜上吟诗作画,让瓜果产业升值。如今,正在开发建设中的“葵园”旅游基地更是融入了徽州文化,该“基地”占地300余亩,设植物区、养殖区、农家会所三大板块。植物区的葵花、牡丹为主要植物,其中向日葵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整个花期可在6-9月间天天有花,养殖区以“婺源鸡”为品牌,兼饲养牛、羊、肉猪等畜禽,做到有70%的农产品在此自供。农家会所区以餐饮、住宿为主打,在建筑造型上完全引入徽州建筑文化,以简约古典文化风格,让书院建设“绿色田园”注入了外来文化,使市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书院的人文是丰富的,东海沧桑演变更为书院建设滨海绿色田园提供了先决条件,况且,书院成陆近200年来,积累了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而近几年来,书院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快了村庄改造的步伐,许多村在通过村庄改造后,实现都市村庄的梦想,村级道路被铺上了沥青,装上了路灯、河岸装上木纹装饰栏杆,公交车开进了村民的家门口。昔日泥腿子变成了今日的都市农民,一“站”一“园”的开发建设将成为港城迎宾的乐园。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