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瀛东村发展“渔家乐”生态旅游业
产生日期:2012-01-29 02:16 来源: 东方网
从长江隧桥驱车前往崇明岛,出口处就有醒目标识:“陈家镇瀛东生态村”。
隧桥登陆处,正是陈家镇(东滩)新市镇所在。沿着新修建的宽阔道路,不需5分钟便到了瀛东村。一见面,老支书陆文忠就笑着向记者“报账”:“去年又是一个好收成!”
位于崇明最东南端的瀛东村,是在“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经三次闯滩、十年围垦建起的一个村,“也是市郊最‘年轻’(合并村除外)、人口最少、人均占地最多的一个村。去年一年,村级收入已达1700万元。”陆文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这个数字几乎每年翻番。”
“瀛东村为何发展迅速?”面对提问,陆文忠拉着记者便往村里跑。从村委出来,沿着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在村里转上一圈,记者发现,除80户村民的集中居住区外,村里土地被有序划分成了旅游区、养殖区和种植区。“这三块也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陆文忠娓娓道来,“靠水吃水”的瀛东村原有1648亩鱼塘,几乎家家户户承包养鱼,但收益并不明显。这些年来,村里逐渐转换思路,利用养殖业优势发展起“渔家乐”生态旅游业:将原先分割的鱼塘打通变成大水面,既实现了生态养殖,又实现了划船、垂钓、观光等旅游功能。与之配套的瀛东渔港餐厅、渔家乐宾馆、渔具博物馆等也相继建成。村里还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了32幢酒店式别墅接待游客。“瀛东村的发展一下子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长江隧桥开通后,客流高峰期一个月游客量能抵过去一年。”陆文忠很有信心,“如今崇启大桥也开通了,苏北游客到瀛东村来也很方便。今年旅游收入有望达到1500万元,全年总收入要向2000万元进军。”
瀛东村的发展变化,村民体会最深:如今村里集体资产近亿元,加上4200亩土地,204个村民相当于个个是“百万富翁”。“直接的收益也不少”,村民龚末苟细细数来:每个村民每月有100元粮贴;年满55周岁的男性和50周岁的女性,每月还有600元养老补贴。“加上农保退休每月380多元,老年村民坐在家里每月也能拿1080多元。”陆文忠补充道:“这还不算。如果村民到村里干活,一年也有二三万元收入呢!”
村民张秀芳老夫妻俩正围着灶台忙碌:灶头上热气腾腾,烧着粉蒸排骨、牛肉等美味。见村干部和记者到访,张秀芳赶忙拿出桔子、干果等款待。“桔子是村里过年前发的。”她笑着告诉记者,“村里还发了鱼和大米。过年,全村人一起吃了年夜饭!北京工作的大儿子、儿媳全家也特意赶回村里参加大聚会。”
在张秀芳家,记者看到,她家的两层小楼已用上了太阳能热水设备,外墙用的是保温材料,就连门窗玻璃也是双层保温的。村干部陈柳告诉记者,这是市科委的项目,村里家家户户进行了节能改造。不仅如此,村里也进行了生态环境改造以及污水纳管集中处理等。“这里的生活,城里人也向往呢!”张秀芳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手记
乡村特色亦是美
“瀛东村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城中村’。”对于未来,64岁的村支书陆文忠充满了信心。
根据《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至2020年,全岛城市化率将达70%以上,并形成“新城—新市镇—中心村”三级城镇体系。与此同时,将适当保留部分乡村和农村民居,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乡村景观。陆文忠告诉记者,在陈家镇(东滩)新市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就特意为瀛东生态村保留了发展空间。
在瀛东村周边,一批新市镇的建设项目已启动: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太保养老基地、郊野公园等。这些都将给瀛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辐射效应;而瀛东村的生态旅游业,也将为这些项目提供配套服务,与之形成良性互动。
农村城市化,不是要将农村搞得和城市一样,更不是完全舍弃农村。保留乡村,能与城市形成互补;保留乡村特色,亦是一种美。
隧桥登陆处,正是陈家镇(东滩)新市镇所在。沿着新修建的宽阔道路,不需5分钟便到了瀛东村。一见面,老支书陆文忠就笑着向记者“报账”:“去年又是一个好收成!”
位于崇明最东南端的瀛东村,是在“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经三次闯滩、十年围垦建起的一个村,“也是市郊最‘年轻’(合并村除外)、人口最少、人均占地最多的一个村。去年一年,村级收入已达1700万元。”陆文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这个数字几乎每年翻番。”
“瀛东村为何发展迅速?”面对提问,陆文忠拉着记者便往村里跑。从村委出来,沿着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在村里转上一圈,记者发现,除80户村民的集中居住区外,村里土地被有序划分成了旅游区、养殖区和种植区。“这三块也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陆文忠娓娓道来,“靠水吃水”的瀛东村原有1648亩鱼塘,几乎家家户户承包养鱼,但收益并不明显。这些年来,村里逐渐转换思路,利用养殖业优势发展起“渔家乐”生态旅游业:将原先分割的鱼塘打通变成大水面,既实现了生态养殖,又实现了划船、垂钓、观光等旅游功能。与之配套的瀛东渔港餐厅、渔家乐宾馆、渔具博物馆等也相继建成。村里还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了32幢酒店式别墅接待游客。“瀛东村的发展一下子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长江隧桥开通后,客流高峰期一个月游客量能抵过去一年。”陆文忠很有信心,“如今崇启大桥也开通了,苏北游客到瀛东村来也很方便。今年旅游收入有望达到1500万元,全年总收入要向2000万元进军。”
瀛东村的发展变化,村民体会最深:如今村里集体资产近亿元,加上4200亩土地,204个村民相当于个个是“百万富翁”。“直接的收益也不少”,村民龚末苟细细数来:每个村民每月有100元粮贴;年满55周岁的男性和50周岁的女性,每月还有600元养老补贴。“加上农保退休每月380多元,老年村民坐在家里每月也能拿1080多元。”陆文忠补充道:“这还不算。如果村民到村里干活,一年也有二三万元收入呢!”
村民张秀芳老夫妻俩正围着灶台忙碌:灶头上热气腾腾,烧着粉蒸排骨、牛肉等美味。见村干部和记者到访,张秀芳赶忙拿出桔子、干果等款待。“桔子是村里过年前发的。”她笑着告诉记者,“村里还发了鱼和大米。过年,全村人一起吃了年夜饭!北京工作的大儿子、儿媳全家也特意赶回村里参加大聚会。”
在张秀芳家,记者看到,她家的两层小楼已用上了太阳能热水设备,外墙用的是保温材料,就连门窗玻璃也是双层保温的。村干部陈柳告诉记者,这是市科委的项目,村里家家户户进行了节能改造。不仅如此,村里也进行了生态环境改造以及污水纳管集中处理等。“这里的生活,城里人也向往呢!”张秀芳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手记
乡村特色亦是美
“瀛东村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城中村’。”对于未来,64岁的村支书陆文忠充满了信心。
根据《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至2020年,全岛城市化率将达70%以上,并形成“新城—新市镇—中心村”三级城镇体系。与此同时,将适当保留部分乡村和农村民居,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乡村景观。陆文忠告诉记者,在陈家镇(东滩)新市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就特意为瀛东生态村保留了发展空间。
在瀛东村周边,一批新市镇的建设项目已启动: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太保养老基地、郊野公园等。这些都将给瀛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辐射效应;而瀛东村的生态旅游业,也将为这些项目提供配套服务,与之形成良性互动。
农村城市化,不是要将农村搞得和城市一样,更不是完全舍弃农村。保留乡村,能与城市形成互补;保留乡村特色,亦是一种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