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农业结构“调一调” 绿叶菜种植面积增加40%
产生日期:2011-12-20 01:59 来源: 新华社
千百年来,崇明的绿叶菜生产一直停留于“宅前屋后种一点”的自给自足状态。崇明县农委曾做过调查,在2010年前,全县5.3万公顷耕地中,0.667公顷以上连片种植的绿叶菜面积为零,供应市区的绿叶菜数量也为零。“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崇明县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江隧桥开通前,崇明菜出岛只能依靠轮渡,早上6点上船,到批发市场已近中午。撇开运输成本高昂不说,这一路折腾,新鲜的绿叶菜早就变成了“蔫菜”。因此,看着市区需求旺盛的绿叶菜市场,崇明菜农只能望江兴叹。
隧桥开通后,交通瓶颈突破。在确保2.53万公顷粮田保有量的前提下,崇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建设好菜园子,服务好菜篮子,为丰富市民菜篮子作贡献”。为鼓励规模化种植绿叶菜,崇明还出台了《关于扶持绿叶菜及特色蔬菜规模化生产的实施意见》,符合要求的合作社、园艺场、基地和蔬菜企业都可享受基地建设、夏淡和冬淡绿叶菜生产、蔬菜安全监管等多项补贴。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崇明农户种植绿叶菜的热情。
绿瑞蔬果专业合作社已经尝到了绿叶菜种植的“甜头”。合作社采用了土地流转模式发展绿叶菜的规模化种植,今年和农户签约了60多公顷土地,统一种植鸡毛菜和杭白菜。市场好的时候,鸡毛菜的地头收购价可以达到每500克2元,单位经济效益是种植常规水稻的三倍。
市场需求虽旺,但价格波动却大,种植绿叶菜也并非“宝大祥”。不久前,瀛旭蔬果专业合作社就遭遇了一次“滑铁卢”。负责人王超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是暖冬,北方菜大量上市,大白菜、卷心菜的价格始终上不去,菜贩到地头收购的价格每500克仅1毛左右,而菜农的生产成本就要达到每500克两三毛。对菜农而言,卖得越多就亏得越多,很多菜最后只能烂在地里。
如何帮助农户降低绿叶菜种植的风险,已成为崇明县农业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散户种植绿叶菜存在生产水平粗放、营销网络不成熟、销售成本较高等弊端,要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首先必须“化零为整”,推广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实施“多茬口、多品种”的种植模式,同时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他说,在未来几年中,崇明将筹建5到6个66.7公顷以上的规模化绿叶菜生产基地,各生产基地将“抱团作战”,通过绿色食品产销联合会打通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