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买菜先看"屏幕直播" 甘泉街道试点"菜价进社区"
产生日期:2011-12-19 01:55 来源: 东方网
崔阿婆说的“指导价”,是桩新鲜事。最近一个月,在普陀区甘泉街道的延长、合阳等6个居民小区里,先后竖起了6块电子屏幕,上面“滚动直播”周边4个标准化菜场每天6种绿叶蔬菜的零售“指导价”,居民出门买菜时留心看看屏幕,不但能知道几种菜当天的大致价格,还能知道哪个菜场的卖价总体上更便宜,做到“心里有数”。
目前,电子屏上的价格信息还靠人工统计和输入,每天发布一次,但明年元旦过后,这一工作将由天地软件园开发的“信息化菜价监测平台”自动完成,升级为“实时发布”。
居民:“我们多了几双眼睛”
在距离合阳综合市场不过百米的合阳小区,那个电子屏幕就竖在人来人往的小区入口处。
屏幕上方是“标题”:甘泉地区绿叶菜指导价,底下滚动显示着新泉、甘北、合阳和甘泉4个标准化菜场里当天青菜、菠菜、芹菜、冬瓜、卷心菜和鸡毛菜的市场均价。一比较,同一种蔬菜在不同菜场的均价有差异,比如鸡毛菜,记者采访那天合阳菜场的均价是每斤3块5,而新泉市场只卖2块3。
青菜1块5,菠菜3块5,芹菜2块5……记者正往纸上记价格,突然背后“冒”出了小区保安,说:“一大早就有人在这里研究菜价了,我告诉你,想便宜去甘北市场,图省事就到隔壁合阳市场买。”
家住这个小区的75岁退休工程师朱霞璋说:“我一看到这个屏幕就说好。同样的菜,在不同的市场价格差不少呢,大家总归想便宜点。这个屏幕等于让我们多了几双眼睛,一下子就可以看到4个菜场。”
朱先生正说着,租住在小区里的环卫工人郭师傅手提3个西红柿和几块山芋走过来,看了一会儿屏幕,发现上面没有西红柿和山芋价格,有些遗憾,“我这点菜就花了10块钱,不知道是不是买贵了。屏上只有6种菜的指导价,还太少。”
经营户:菜价透明了,愿意薄利多销
经营户林全玉的摊位,在合阳市场2楼正对楼梯的地方,花菜、青菜、蘑菇……一小堆一小堆摆得整齐。他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抽空跟记者聊。
“这个电子秤大概半个月前才发下来,和以前的秤不同,称重量前要先按一下‘临时货物’,不按就不能打小票……忙起来老忘记。”他说的是摊位上一台乳白色的电子秤。
合阳综合市场经理张红财解释,这种新的电子秤其实是“信息化菜价监测平台”的输入终端。平台启用后,经营户称重计费时,要先输入菜品代码,再输入菜品单价,而电子秤会把每一笔的交易价格等信息传输至监测平台,由平台计算出区域内各个菜场主要菜品的实时均价,再送到居民小区里的电子屏幕上发布。“现在平台还没有启用,所以按‘临时货物’,以后就要输入具体的菜品代码。”
对市场经营户来说,这个“新花样”对他们真正的影响是定价:“买菜的人知道了参考价,我们定价就不能随便,可能会高一点或低一点,但总要差不多。”林全玉说。隔壁摊位的摊主听了搭话:“这样也好,以前我不敢便宜卖,人家开高价多赚钱,我卖得便宜不就吃亏了?今后菜价透明,我愿意薄利多销。”
区商委:除了实时发布,更有实时监控
目前“菜价进社区”尚处于试点状态,监测平台还未开通,4个标准化菜场6种蔬菜的“指导价”由张红财每天早晨8点之前统计整理好,传真给各个居民小区发布。但张红财很快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信息化菜价监测平台”预计明年1月正式启用。
普陀区商务委员会市场管理科科长倪金龙说,监测平台启用后,不断采集的实时菜价除在居民区的电子屏上发布,还将提供给区政府、商务委、街道镇等相关职能部门作实时监测之用,掌握主要菜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发现菜价异常,我们会马上查原因,看是市场波动还是有人在搞‘价格联盟’之类的违规行为;对违规行为,我们一定会快速干预制止。”